“整个作战计划分为三部分。”陆秀夫指着墙上的地图道,“陛下,首先是拿下耽罗(济州岛),其次是占领高丽半岛的南部区域,第三则是进攻蒙古人管辖的双城府。”
“恩,各位爱卿,远征高丽的难度较大,不像攻打琉球,东征军的统兵元帅定了吗?”
陆秀夫道:“陛下,水师由李北洋亲自统兵,但联军主帅人选还没有确定,臣准备毛遂自荐,领军出征。”
“陆爱卿,军务院需要将精力放在正面战场上,你暂且不可外出。”我眉头微微一皱,接着问道,“主帅人选怎么还没定出?我朝就没有将军愿意统兵东征吗?”
“陛下,只因事关重大,而朝中名将大都在各军区驻守,所以。。。。。。”
“所以朝中就无将可派了?”
军事大学校长兼军务院院士史岩之见我微怒,起身道:“陛下,我朝的军制规定,统兵元帅只能由皇上钦定,而且是在出征前的十天才会公布。”
我脸色稍霁:“原来如此。”
“陛下,臣史岩之愿意领兵出征。”
我摇摇头道:“不行,史爱卿,军事大学这一年十分关键,你需要留在学校。”
范文焕本想出声领命,却自知能力有所不逮,最终闭口哑言。
“陛下,臣印应雷愿意领兵东征。”
“印爱卿?”我道,“可有把握?”
印应雷不慌不忙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陛下,臣以为,这世上并没有绝对把握的战争,但只要我军事先准备充分,事中灵活果断,事后不骄不躁,自该有七、八成以上的胜算。”
“好,印爱卿,你来说说事先怎么准备方为充分?”
“陛下,臣以为首先要知道双方的优势所在,我朝将士人数为优,装备精良,令行禁止,具有人和,而敌方熟悉当地的山川地势,具有地利,最关键的天时却也为我方所拥有,高丽岛上蒙古、高丽本就处于微妙的对峙状态,而高丽内部又是君王和将帅不和,元宗驾驭不了军队,所以,只要蒙古不再增兵,我军自是优势大于劣势。至于事中,则需要根据战场的变化,高丽的风土情况我军不熟,所以需要随时改变技战术,但不可犹豫行事,而事后则要善于进退,当退要毫不犹豫,当进也要一鼓作气。”
我点点头道:“此次东征,首先要拿下高丽外围的耽罗国,这是第一个任务,也是最简单的任务,再以耽罗为本,进攻高丽半岛。登陆之后,我军便要和高丽军队交战,击败并占领高丽,这是第二个任务,接下来,就要和蒙古军队正面交手了,如果蒙古没有派兵增援,那就要将原蒙古驻军消灭,在高丽半岛建立我朝又一处海外根据地,并固守之,如果蒙古人派兵增援,那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攻还是防御,这点朕不做具体指示,一切由东征元帅自行决定,对于进军高丽的目的,你们都该清楚,所以,这第三个任务并非固定不变的。”
“陛下,臣等明白。”
我看了看地图,道:“印应雷,李北洋。”
“臣在。”
“朕封你们二位为东征军正、副元帅,按预定时间率水陆联军出征高丽,务必完成前两个任务,第三个任务则由你们两人商议后自行决定。”
“是,臣等遵旨。”
“姚希得、欧阳建青。”
“臣在。”
“朕任命你们为东征军随军正、副参事。”
“臣姚希得、臣欧阳建青遵旨。”
“扬州军区厢指挥使施忠、临安军区厢指挥使吴松含、沿江舰队制置使陈弈、东海舰队制置使李曾伯,朕任命你们四位为随军大将军,在元帅帐下听令,不得有误。”
“是,臣等遵旨。”
“史岩之史爱卿。”
史岩之愣了一下,以为我改变了主意,忙道:“臣在。”
第407章 出征前的讲演
第407章出征前的讲演
我对史岩之道:“史爱卿,你从临安军事大学里挑选三十名学员,作为观摩团随军东征,但切忌不可让他们亲临战场,只能作为军中参谋,顺便感受下战场之气氛。还有,你通知田修颜、公孙小宸也一并前往。”
史岩之道:“是,陛下。”
“印爱卿,李爱卿,东征军在完成前面二项任务后,你们立即派人返回临安,向朕汇报情况。”
“臣明白。”印应雷道,“陛下,臣还有一问,在击败高丽后,是否像琉球省一样,扶持当地势力建立政权?”
“不用,先采用军事管制的方式,等到整个宋蒙战争结束后再议。”
高丽和琉球还不太一样,其历史要悠久得多,相对而言,不是轻易能够征服的。
“是,陛下。”
“印爱卿,李爱卿,在你们出发时,朕会让五十名御前侍卫随行,以便贴身保护你们的安全。”
两人感激道:“谢陛下。”
我点点头,又对陆秀夫道:“陆爱卿,在琉球省成立琉球军分区的事宜都规划好了吗?”
“回陛下,已经规划完毕,新成立的琉球军分区,编制为六千五百人,隶属于军务院直接管辖,其中水师四千人,乃琉球军区的主力,另外两千五百名驻岛人员由原临安军区将士组成,到今年年底前,会招募两千名琉球本地人,取代现有将士的三成,以后再逐年提高比列。军务院建议,琉球军分区首任制置使由赵宝将军的副手原临安军区厢副指挥使张青山担任,副制置使由琉球省省长蔡畅兼任。有关的奏折已经起草完毕,明日便会呈到宫中,请陛下审核。”
“恩,有关东征之事,大家还有何建议或者想法?”
李北洋道:“陛下,可以使用神器吗?”
我毫不犹豫道:“这可不行,神器嘛,当然要用在关键之处。”
“是,臣明白。”
坐在角落的欧阳建青见无人说话,突然起身道:“陛下,臣,臣有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在这种级别的会议上,以欧阳建青的官职,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力,我看着有些紧张的欧阳建青,笑笑道:“欧阳建青,有话请讲。”
“陛下,臣的二叔一直在外周游,去年刚好去过高丽,据他说,高丽王朝在鼎盛时期,军队一度达到十万之众,最近十余年来,高丽军队虽然被蒙古人接连击败,以致退守江华岛,高丽政权直接控制的军队也只剩下一万多人,但却不可小视其分散在各地的地方武装,他估计,那些地方势力加在一起,少说也有两三万,或许就是忽必烈没有强行占领高丽全境的原因之一。”
“高丽的地方武装有这么多?”陆秀夫惊讶道,“看来我军的情报还是不够详尽啊。”
范文焕道:“地方武装,应该不会对我军构成威胁吧?”
史岩之附和道:“是啊,陛下,臣也认为不会有大碍的。”
在后世,即便是强大的美军,也沦陷在越南的坑中,这个坑是由千千万个小坑所组成,就似蚂蚁搬家一样,将美军这头大象给搬倒了。
连史岩之这样的名将也不看好所谓的地方武装,可见这时的将军们对于小坑的轻视,在场的将领中似乎只有印应雷和陆秀夫陷入沉思之中。
我考虑良久后道:“欧阳建青所说的情况很重要,你们不可大意,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千万不要陷于其中,朕对刚刚所言的任务做下修正,除了占领耽罗国外,第二个任务你们也要评估后再做决定。朕相信,以我军的能力,自可击败高丽军队,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无休止的混战,敌人在哪里我们都有可能不知道,这就不是朕所希望看到的了,毕竟,蒙古才是我们眼下最为重要的敌人。”
和我接触最多的陆秀夫道:“印大人,李大人,陛下不会无的放矢,我军东征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收复高丽,而是要对蒙古造成压迫之势,如果陷在和高丽地方武装的纠缠中,就无法进攻蒙古,所以请务必慎重。”
印应雷点点头道:“陛下,臣明白,臣会审时度势的。”
“恩,印爱卿,你处事灵活,朕自是放心。印爱卿、李爱卿,你们只需明白陆爱卿所说的东征目的即可,其它的朕令你们便宜行事。”
“是,陛下,臣等遵旨。”
在商议完东征的技战术和注意事项后,我道:“东征高丽是今年第一次战事,也可以说是宋蒙第三次大战的序幕,随后的数年,甚至十数年都会处在战争年代,各位爱卿,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啊。朕虽然不喜欢战争,但也只有通过战争来换取长期的和平,我朝自太祖太宗以来,历经磨难,先是宋辽对峙,接着是宋金,再到现在的宋蒙,周边始终就没有安宁过,期间还有令我宋人刻骨铭心的靖康之耻,这里面的原因大家都该清楚吧。各位,反思历史才能明白历史,朕也不怕自揭家丑,历代先帝们在对外政策上有着严重的不当,我朝的经济发达,即使是在高宗南渡时,国家的税收也是远远高于当时的金国,这是我朝的成功之处,但是,一个国家不能仅仅靠经济,也需要富国强兵,只有先将觊觎我朝的强盗彻底消灭,才能保证,才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给我朝的好处。”
“言及我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大家很容易会想到汉唐盛世,汉唐盛世‘盛’在何处?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军力也同样强盛,我朝的经济已经超过了汉唐,但军力却相对薄弱,客观来讲,汉唐周边没有出现过辽、金、蒙这样的强国,所以汉唐才能打败周边的列强,朕所说的军力相对薄弱,乃是全面比较得出的结果。时至今日,蒙古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那我们也只能勇敢去面对。历史走到今天,上天赋予我咸淳朝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维护我华夏一族之正统,延续千年之传承,朕上应天命,身为大宋皇帝,自然也会承受此使命,不管蒙古有多么强大,也难以阻止朕一统天下,我大宋朝,我华夏民族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印应雷赞道:“昔年,汉武大帝虽然开拓了汉朝最大之版图,功业辉煌,但是,因其连年征战,却没有同步发展经济,以至于耗尽国库,导致民生凋敝,其在位的晚年发生了农民**;唐太宗虽有贞观之治,国泰民安,被各族百姓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唐太宗也有高丽之败,至于开元盛世,虽说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唐玄宗前后判若两人,最终导致大唐一蹶不振。臣以为,陛下之英明远超唐宗、汉武,实为真正的千古一帝也。”
“印爱卿,你也学会拍马屁了?”我笑道,“等朕收复山河,统一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之时,爱卿再来如此评议吧。”
印应雷正色道:“陛下,非是马屁也,臣自担任临安军区制置使以来,多与军务院陆院长等大人接触,才深知陛下之思想实乃前无古人,不说别的,单就陛下所言之十六字诀,便足以超越以往的军事大家,刚刚欧阳将军在提及高丽的地方势力时,陛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臣服也。臣以为,能够做到这般高瞻远瞩,自非常人所能,唯有神人可为也。臣对汉人之历史也算是颇为精通,自古以来的帝王也只有我汉人始祖轩辕黄帝可以称之为神,今陛下之神,实不亚于轩辕黄帝,故臣才有如此一说。”
范文焕跟着言道:“印大人之言甚是在理,古人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陛下之神,自可见后来之数十年也,臣也赞同。”
所谓马屁千拍万拍皆不穿,我听后也觉十分享用。马屁本身并非谗言,只是因为拍马屁之人的用意大都用心良苦,甚至用心险恶,这才成为负面语句。当然了,受用归受用,我自然不会沉迷于马屁中,迷失自我。
我继续说道:“唐宗、汉武虽然都是一代伟人,但却已过去了,朕是神也好,是人也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古人的思想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吸收前人的正确思想,同时也要避免前人所犯过错误。比如,印爱卿,朕将你送到一千多年前的汉朝,以你对历史的熟悉度,你一定会比汉武帝做得更好,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历史的进程,你可以沿用汉武帝的正确做法,而且还能校正其错误的做法,这就像是军事上所说的料敌先机,自然就能战无不胜了。”
“回到汉朝?”印应雷惊讶而道,“陛下,有这种可能吗?要是有可能,陛下还是将臣送到一百多年前吧,臣拼死也不能让金人踏进我朝半步。”
李北洋笑道:“印大人,依在下之见,你还是留在这里吧。”
印应雷略显不满道:“李大人,你这是何意?莫非印某不是金人之敌吗?”
第408章 秋疾
第408章秋疾
李北洋收起笑容,一本正经道:“非也,非也。印大人,只有在陛下的领导下,我朝才能实现中兴。一百多年前,我朝并非没有与金人抗衡的名将,但是依旧败在弱于蒙古的金人手上,这其中的原因甚多,李某也不便评论。今陛下乃是天神下凡,可洞察天机,你我在陛下麾下听令,必能建功立业,到时,大家都是中兴之臣,此我等之幸也。”
印应雷微微点头,赞同道:“还是李大人见识高啊。”
“中兴之臣,李大人说得好啊,待陛下一统天下时,陛下就是中兴大宋之帝王,太师就是中兴大宋之太师,我等也都是中兴之名将。”陆秀夫笑笑,不过随即又叹道:“只是要做到洞察天机,非陛下莫属,我等却是难亦。”
“中兴大宋之太师?”贾似道心中暗道。
我笑笑道:“要做到洞察天机,自然是很难的,但是,只要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却是可以引以为鉴的。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均遭失败,唐太宗吸取了隋炀帝失败的教训,两征高句丽,但还是因为劳师远征,后勤补给线过长,未竟全功,即使如此,却也不能说失败,这就已经算是前进了一大步,到了唐高宗时,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春耕时进兵,骚扰即退,秋收时又进去放火,这样仅仅过了三年,高句丽的国力便衰落下去,然后,唐军再大举进兵,一举征服了高句丽。以唐高宗之能,自然远远不如唐太宗,但因其能够吸取以往的教训,不断总结经验,而这一次次的经验就是洞察天机的前提,是以能够成功。印爱卿,李爱卿,你们需要好生总结下隋唐时期的高句丽之战,不过却不能照搬,毕竟形势已经不一样了。”
“是,臣等受教。”
“好了,东征军的各位爱卿,军务院只能给与你们目标任务和战略战术的框架,具体方案却要等你们登陆半岛后自行制定了。高丽和我朝隔海相望,交通极为不便,你们自下海之时起,便要孤军奋战了,因此,你们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对待东征之战。各位,朕也不再多说了,如果没有什么问题,本次会议就到此结束。”
印应雷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臣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说吧。”
“陛下,我朝军纪严明,明令禁止军队骚扰普通百姓,倘若登陆高丽半岛后,我军的军纪是否还适用?”
“军纪、军规如同我朝之律法,适用于我朝全境,但不适用于像高丽这样即将纳入我朝版图规划,又还未征服之地,印爱卿,对于高丽军民,首先以说服为本,特别是对于当地百姓,不可给他们留下我军和蒙古人一样的残暴印象,当然,对于那些坚决和我朝对抗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