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道德经-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权倾一时,谥为靖郭君。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冯谖,战国时齐人,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

  齐王拜孟尝君为相国。孟尝君比以前更有钱了,养的门客最多达3000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

  一年以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还不起利息。孟尝君就出了个通告,问食客道:“有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在通告上签上名字,说自己能去。孟尝君高兴地接见了他,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帐。

  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劳苦百姓听说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

  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老百姓感动得都高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答道:“你说过:‘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我想,你宫中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马,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冯谖说:“借你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帐,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盂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那3000食客全部散离了。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终于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10辆车子,准备黄金2000两,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10辆车子、2000两黄金,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西秦,就使秦国如虎添翼,更加强盛了。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请他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就能挫败秦国的阴谋。“齐王派人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了冯谖的话,就立即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

韩信的胸怀
韩信的胸怀

  秦朝时的一天,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县)的一条大街上,忽然围了一大群人在观看什么把戏——圈中有个宰猪的屠夫,叉着腰,对一个佩着剑的青年人说:“韩信,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骨子里却胆小得很!”

  韩信生气地说:“谁说我是胆小如鼠?我可要走南闯北呢!”

  那个屠夫鼻子里“哼”了一声,又说:“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用你的佩剑来刺我,要是怕死不敢呢,就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他说着,双手抱在胸前,双脚叉开,对着韩信冷笑起来。

  韩信盯着那屠夫看了好一会,按剑忍住气,低下头从他的裤裆里钻了过去。屠夫得意地狂笑起来。满街的人也跟着嘲笑起来。“看哪,韩信像小狗一样钻狗洞!哪像个男子汉大丈夫!”韩信低着头,一声不响地从人群中走了出去。

  几年以后的一天,淮阴城的某条街上“哒哒哒”地驰来几辆豪华的马车,其中一辆车子里坐着一位大将军,他就是韩信,现在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楚王。此时,他的眼前突然一亮,那个曾使他蒙受“胯下之辱”的屠夫忽然在马车前路过。“停下!”韩信命令车夫。马车停下后,韩信从车里走了下来,来到那个屠夫的面前。

  屠夫见那位将军走近,仔细一看。吃惊不小:真是冤家路窄,那不是几年前从他裤裆里钻过去的韩信吗?听说,他曾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大将军,身经百战,立过赫赫战功,后被封为齐王,现在虽说刘邦不再重用他,可还是个楚王,在淮阴这地方自然有主宰一切的权力。眼看今天要大祸临头,不由得脸色变得惨白。

  韩信看了那人一会,却笑笑说:“你是个很勇敢的人,我封你当巡城捕盗的武官吧。”那个屠夫愣了半天,直到有人给他送来了官服,他才醒过神来。

  后来,有人问韩信,为什么反而要赏那个让他受辱的屠夫呢?韩信解释道:“几年前,那屠夫侮辱我,我开始时真想拔剑杀死他!但杀人要偿命,我满腹的文韬武略便不能施展,日后更谈不上当大将军、封王。忍受一下暂时的胯下之辱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现在为什么要封他为官,这是为了让天下人看见,对如此侮辱过我的人都这样宽大为怀,既往不咎,那些过去与我有矛盾的人就会放下心来,从而减少同我的摩擦。”大家都认为韩信确实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将风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笔者字面理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靡靡之音乱人心智,美味佳肴让人饱食终日。骑马狩猎让人心*,金银财宝让人产生贪欲。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为人处事方面,就不去强求物质的享受。所以圣人追求的是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为眼前眼花缭乱的世界诱惑所动。

  笔者感悟

  本章老子只是列举了几个乱人心智的行为。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老子的这段论述众所周知,为无数的文章所引用。人们总是用这段话来警示自己告诫别人。

  是不是面对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视而不见?是不是面对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充耳不闻?是不是面对空前的物质繁荣,无动于衷?回答是肯定的:绝对不是!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不是让人们远离“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珍宝”,这些原本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远离呢?连美好的东西都要远离,生活还有什么色彩可言?关键是一个“度”字,老子还是要让我们修炼平和的心境。要求我们要做到:有思想、有理想、有方向,无论外界变化如何的充满诱惑,都不要沉迷其中,都不能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迷失自己的方向。

  社会上发生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自己要追星还要逼着父母也追星,殊不知连明星都非常反感这种行为;一提到日本发达,就对自己的祖国悲观失望,殊不知中国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日本一百多年的发展;看到社会上的一些看不顺眼的事,就认为全社会都堕落了,殊不知中国已经出现了自盘古王开天地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如此等等都是道德、思想、理想、方向迷失的表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正体现了老子“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思想境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隔千年,历史的人和事早随时间远逝。然而默诵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净心灵。遥想诸葛孔明当年在草庐之中,必定经常久久地默对这一句话,领会着人生的真谛。 那时的孔明,躬耕南阳,心忧天下。在清风明月中读史,在竹林泉石旁对弈,日观风云变幻,夜察星斗转移,不问名利,不求闻达,胸中的傲然之志和济世之才,已经在那青山绿水间浑然成就,当他离开卧龙冈时嘱咐切勿荒废农事,此去若大业能成,那时将回来继续享受这田园之乐。这一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蜀国丞相,身后未留下一分私财,留下的是千古流芳的精神,以及那一句话,时时告诫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是傲岸,淡泊也蕴涵着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无欲无求,也无所羁勒。正因为心中无尘杂,志向才能明晰和坚定,不会被贪念侵蚀,也不会被虚荣蒙蔽。宁静则是心灵的洁净,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淡泊与宁静,这是同一种境界。江水澄澈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自然早已将这种境界展现给我们,如同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在淡然之中,一切在平静之中。没有欲望和杂念,一切都是和谐美好而且生生不息。这就是智慧,一种大智慧。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当放开生命的那些细枝末节,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种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们前方,而不再是糊涂和慌乱中的一时梦幻。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把“淡泊、宁静”当成消极理解是字面化解释。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变化频繁,丰富多彩。能不能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能不能受物质和美色影响的。坚定不移去努力,甘于寂寞,保持清静圆满心态不停追求。这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现在像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像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像是一个眼球的时代;更像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练练书法、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马上活得充实、轻松,眼前的混沌也就明晰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英雄难过美人关
英雄难过美人关

  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

  明末,皇太极重兵围困锦州,明朝名将洪承畴率兵增援,被皇太极包围,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效果。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当夜,皇太极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小博尔济吉特氏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

  隔日(五月四日),戴了绿帽子的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清史稿》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象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清效劳。

  洪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

  “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没有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载就载在没有抵挡住美女的诱惑。 。。

亡国之君李煜
亡国之君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