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齐国,逃脱了无知之祸。我投靠周,打算辅佐王子颓,蹇叔再次阻止我,我离开周,逃脱了子颓之祸。后来我投靠虞国,打算辅佐虞公,蹇叔又止我,我因为贫困被爵禄诱惑,姑且留事,就成了晋国俘虏。听他的话就可以逃脱灾祸,不听他的话,几乎招致杀身之祸,这就是他的超凡智慧。今聘蹇隐居宋国的鸣鹿村,应该赶快把他请来。”穆公派公子絷假作商人,到宋国以重金聘蹇叔。百里奚亲笔写信致意。
公子絷收拾行囊,驾起牛车二乘,前往鸣鹿村。下车问耕者说:“蹇叔家在哪里?”耕者说:“你要干什么?”絷说:“他的朋友百里奚有信,托我给他。”耕者指示说:“前面竹林深处,左边有泉右边有石,中间一小茅庐,就是他家。”
絷停车于草庐之外,使从者叩柴门。有一小童子开门问:“有什么事?”絷说:“我拜访蹇先生。”童子说:“我主不在。”絷说:“先生到哪里去了?”童子说:“与邻居老人到石梁观泉去了,一会儿就回来。”絷不敢进屋,坐在石上等待。
一会儿,见一大汉,浓眉环眼,方面长身,背负鹿蹄二只,从田塍西路而来。絷见他容貌不凡,起身相迎。那大汉与公子絷施礼。絷叩问他的姓名。大汉说:“我姓蹇,名丙,字白乙。”絷说:“蹇叔是君何人?”对说:“是我父亲。”絷重复施礼:“久仰!”大汉说:“足下何人?到此贵干?”絷说:“有你父亲的故人百里奚,今在秦国当官,有书信托我奉候尊父。”蹇丙说:“先生请入草堂,我父马上就回来。”
蹇丙施礼,分宾主坐定。公子絷与蹇丙谈论些农桑之事。谈到武艺,丙讲说非常有道理。公子絷暗暗称奇,想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百里奚推荐的人真是名不虚传啊!”一会儿,童子报说:“翁归来了!”
蹇叔与邻居两位老者回来了,见门前有车二乘,说:“我村中哪里来的这种车?”蹇丙赶出门外,说明原委。蹇叔同两位老者进入草堂,分别相见介绍。蹇叔说:“听说我弟百里奚有信?”公子絷遂将百里奚书信呈上。蹇叔启缄观看。略说:奚不听兄言,几乎遇难。幸亏秦君求贤,把我从楚国一个放牛的奴隶给赎出来,委以重任。奚自量才智无法与兄长相比,向秦君举荐我兄。秦君敬慕若渴,特命大夫公子絷带着重礼奉迎。如我兄恋恋山林,奚也当弃爵禄,相从于鸣鹿之乡!
蹇叔说:“百里奚是怎么被秦君知道的?”公子絷将百里奚为陪嫁奴隶逃到楚国,秦君闻其贤,以五羊皮赎归始末,叙述一遍。“今秦君打算封百里奚为上卿,百里奚自言不及先生,一定要先生到秦国,才敢接受封赏。”说完,从车上取出征书礼币,排列草堂之中。
邻居两位老者对蹇叔说:“秦国如此重贤,不要辜负了别人的一番好意。”蹇叔说:“以往虞公不用百里奚,以致亡国。若秦君肯虚心仕贤,一个百里奚足已。老夫早已隐居山野,不能相从。所赐礼币,望乞收回,求二位长者为我辞去!”公子絷说:“若先生不去,百里奚也不会留下。”蹇叔沉吟半晌,叹道:“百里奚怀才不遇,今好不容易遇到明主,我不得不成其志。”
第二天,两位老者用酒为他们饯行。公子絷夸白乙之才,也邀请他同至秦邦。蹇叔答应。于是把秦君所赠礼币,分赠两位老者,嘱咐:“此去不久,便再得相叙。”再吩咐家人:“勤力稼穑,不要荒芜田地。”蹇叔登车,白乙丙驾车。公子絷另乘一车,并驾而行。
公子絷先入朝,对秦穆公说:“蹇先生已到郊外。其子蹇丙,也有非凡才能,我把他们父子都请来了。”穆公大喜,秦穆公委托百里奚前往迎接。
蹇叔到,穆公走下台阶行礼,赐坐,秦穆公问:“百里奚多次说先生的才华,请先生不吝赐教。”
蹇叔说:“秦国在荒僻的西部,与野蛮的戎狄为邻,地势险要而兵强马壮,进可攻,退可守。之所以没有列入中华各国的行列,是威德还不够的原因。没有威别人畏惧什么?没有德别人敬佩什么?别人既不畏惧又不敬佩,还想称什么霸?”
穆公说:“威与德二者哪个应该先行?”
蹇叔说:“以德为本,以威为辅。有德而不威,不足以镇服他国;有威而不德,国内的老百姓就不会万众一心。”
穆公说:“寡人欲布德而立威,如何做到?”
蹇叔说:“秦国夹杂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民缺乏礼教,高低贵贱不分,我请求为你先教化人民而后治理刑罚。一旦教化实行,人民知道尊敬国家,然后施恩,他们就知道感恩了。此时推行法律,上下之间,会如手足头目一样默契。管仲统领的军队,所以能够号令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穆公说:“如果像先生所说的这样,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吗?”
蹇叔说:“还不行。要争霸天下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怒,不要急躁。贪心就会失去更多,愤怒就会带来很多后患,急躁就会不冷静。量力而行,不能贪多嚼不难。知己知彼,就不会控制不住情绪。斟酌轻重缓急,就不会急躁。君能戒此三者,就离霸业不远了。”
穆公说:“太好了!请你为我斟酌今日的缓急。”
蹇叔说:“秦国地处西戎,这是造成祸福的起因。齐桓公老了,霸业也快到头了。君应该抚慰人民,以便让诸戎服气,对于不服者则*之。诸戎都服气了,然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等待中原发生变化,继承齐国称霸时的事业,广泛施以德义。您即便是不想称霸也不行啊!”
穆公大喜:“寡人得到二为老前辈,真是庶民的服气啊!”
于是封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都是位列上卿,称他们为“二相”。并封白乙丙为大夫。自从二相管理朝政,立法教民,兴利除害,秦国大治。
聪明的鲁连
聪明的鲁连
齐国有个雄辩的演说家,名字叫田巴。此人生就一张铁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在徂丘、稷下一带发表演说,同人辩论,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他可以把历史上的春秋五霸统统贬斥得一钱不值,把完全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那张擅长诡辩术的如簧巧舌,简直是一把所向无敌的宝剑。
有个名叫徐劫的人,有个能言善辩的学生鲁连,只有12岁,听说田巴的赫赫声名,心里很是不服气。一天,他对徐劫说:“老师,我想去同田巴辩论一番,好让他不要再摇唇鼓舌,瞎吹牛皮,好不好?”
徐劫看了看鲁连,摇摇头说:“你这小小年纪,行吗?”
鲁连昂起头,拍拍胸说:“行,一定行!”
徐劫见到田巴便说:“我有个学生,才12岁,却是一匹千里驹,后生可畏,能不能向您请教一番啊?”
田巴微微撇了一下嘴巴,露出一丝轻蔑的神情说:“可以。”
鲁连见了田巴,就单刀直入地说道:“我曾听人说过,厅堂上的垃圾没有清除,哪还顾得上铲除郊野的杂草呢?在短兵相接进行搏斗的时候,怎能防备远处射来的冷箭呢?这是什么道理呀?这叫事情有个轻重缓急,如若急事不办,次要的事却先办,岂非乱套?现在,我国形势非常危急,南阳地方有楚国大军屯驻,高唐一带遭受赵国军队攻打,聊城被十万燕军团团围困。田先生,您可有什么救急的妙计吗?”
田巴一时张口结舌,红着脸说:“没有办法。”
鲁连笑道:“国家紧急不能想出拯救之法,人民危亡不能提出安抚之计,哪还算什么擅长演说的学者呢?目前,我倒可以用计赶走南阳的楚兵,击退高唐的赵军,解除聊城的包围。真正有价值、有本事的辩才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啊!可您的滔滔演说,只像猫头鹰喋喋不休的空叫声,让人讨厌死了。希望您今后还是少开尊口吧!“田巴越发无地自容,羞惭地说:”说得对,说得对。”
第二天,田巴专程前去拜访徐劫,赞不绝口地说:“您教出来的那个学生鲁连,何止是小马驹啊,而是追万里风的骏马啊。”
从此,田巴不再夸夸其谈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铒,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笔者字面理解
执大象,天下往。
得大道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符合自然规律。
往而不害,安平太。
他们为人师表感召了很多人都顺应自然,人们逐渐体会到顺其自然的好处,大家都来顺道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乐与铒,过客止。
音乐与美食,可引诱路人止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用口来描述索然无味,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执大象,天下往。”就是要人们按照人类已经认识的自然规律去运用、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认识自然规律。
“执大象,天下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被广为接受、推广。孔孟的儒家学说,用了几百年才被广泛接受;鬼谷子的纵横学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广泛认知;老子的《道德经》现在还有人认为它是“唯心论”的论调;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时候,有人说他是“疯子”……。
*说:“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这只停留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只停留在客观实际范围内也不行,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一方面,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主观因素。 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一种变革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性。实践是唯一能起到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作用,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不是经口头上说了就成为真理,而是经过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论证而得出的结论。
任何真理都不仅是绝对的真理,都应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的真理的统一。 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应当承认世界还有未认识,真理有待扩展,有待深化。因为真理也是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而对真理的扩展,对真理的深化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因此,对待真理的态度,应当是在实践中即坚持又发展,这才是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即使现在认为是科学的真理,但仍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的。否则就难免要陷入唯心或形而上学的思想了。
扁鹊说病
扁鹊说病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 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 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 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 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刮骨疗毒
刮骨疗毒
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有一次,关公(关云长)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几乎注满了整个盆子。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华佗把毒全刮走,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 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 关公箭疮既愈,拿出黄金百两酬谢,并设席款待华佗。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