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除女儿的说法有马屁精的嫌疑,但看她天真无邪的表情,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些莫名感动:女儿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热爱美国,叫美国名字,说美国话,美国的思维方式,美国的行为举止,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归根结底却是一个中国胃。
相关图片请看博客
//blog。sina。/linmeiphoenix txt小说上传分享
精华55条
从大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便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追看族,看什么这么起劲?学校通知!
美国的公立学校几乎每天给家长发通知,这是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特色之一,也是美国学校与家长之间行之有效的互动方式。
这种建立在文字交流基础上的沟通方式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是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美国文盲不多,即便是象我这样的──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外国人,也都识得一星半点的英文,好歹算个有文化的劳动者。家长们都认字了,学校发的通知才能有地放矢,不置于对牛弹琴或者鸡同鸭讲。
其次,家长拿学校当会事,学校发放的通知,家长们虽未必一字不漏阅读,但至少也是粗略流览,假如家长们习惯将学校通知当厕纸,把老师的意见当耳旁风,浪费纸张不说,学校通知也无用武之地,效果当然不会好,久而久之,必落个当场取缔的下场。幸运的事,这种情况没出现,因此,学校通知因合理而一直现存着。
在正常状态下,口传心授也好,耳提面命也好,大会动员,小组讨论,任何有过份亲密倾向的近距离接触在美国是不流行的,教育普及,文化程度相对高,大家都识字所带来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疏离,人与人之间习惯保持一定距离,有什么事需要交流不是通过电视电话网络Email,便是借助书面文字,印个通知一发,自己回家看去吧!
虽说已经到了E时代了,通讯手段发达,学校想跟家长们透露什么信息,发个mail或者打个电话也行得通,但是考虑到有些人还不具备完善的通讯设备和技能,所以,以纸张文字为代表的传播手段,在现阶段仍然被视为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因此,学校通知大量发放,且内容丰富,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毫不在意成本核算,也不在乎是否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于是,我女儿每天放学以后,都会从书包里拿出几张色彩缤纷的硬卡纸,不用问就知道:学校通知。
这一天有空,拿过学校发的几张红纸定睛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印着加黑十四号英文字母,抬头标题赫然写着《Essential 55 RULES》(精华55条规则)。Essential (精华)这个词除第一个字母大写外,其余字母均为小写,但是RULES(规则)这个词所有字母都是大写,突出强调意图极为明显。
“Essential 55 Rules,”我大声地读着,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行结构类似的文字……《第22条军规》,那是美国后现代作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代表作,当年我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读书修外国文学课时,这部作品是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之一,事隔多年,小说的情节早已忘记,标题却被牢牢记住,好歹混个脸熟。
《精华55条规则》牵出我遥远的记忆,虽然有点张冠李戴,但我惯常使用的发散式思维,在任何时候都忍不住要意识流一下,只是,这规则不是那规则,幽默是有点,但不黑,和后现代也没什么关系。
拿了本子和笔,把规则抄下来,然后翻译成中文,仔细领会。恍惚间意识流又出现……闪回,叠化,景深变虚,焦点淡化,音乐渐起……这规则不是那规则,虽然也是规则,可似乎很正经,绝对和潜规则没一点关系。
<;Essential 55 Rules>;(精华55条规则),中文翻译名为《优秀是教出来的》,作者是美国青年教育家(隆·克拉克),他因成功实施并推广一套特殊的教育方法,把一些被大众判为无可救药的街头小混混教育成彬彬有礼的淑女绅士,从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精华55条规则》则是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作品问世之后立即被很多小学老师当作行之有效、点石成金的金玉良言、教学法宝,和他的著作由此广为传知,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他的关于教育的一系列作品被人们争相传阅,成为畅销书,一夜成名。
要了解老师的《精华55条规则》,就不能不首先了解一下老师本人。
老师,1972年10月24日出生在美国北卡罗乃那州的奥罗拉城,1994年毕业于美国东卡罗乃那大学,在通过北卡罗乃那州教育学会认证的教师资格之后,他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说来有趣,原本并无意以教师为职,指导他接触儿童,并爱上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的是他的母亲。
在大学毕业以后,象许多普通美国青年一样,向往实现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热衷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获取多彩多姿的人生阅历,他离开传统色彩浓厚的家乡,外出漂泊,浪迹天涯,并期待着在四海为家的游历生活里发现未来。
天性活泼,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并颇有表演才能和天赋,敢于实践和冒险。受性格驱使,他曾经到伦敦游历,在餐厅唱歌跳舞,赚取旅费生活费,同时增长见识。随后,他又到希腊和罗马尼亚等地旅游,海阔天空地自由自在一番。后来,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因勇敢品尝当特色地食品而患病,不得不结束放浪行骸的日子,回到北卡罗乃那的Belh*en城他妈妈家里养病。
养病的日子迫使回归正常生活,重新做妈妈的乖儿子,众人眼中的好青年。象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人品出众,一表人才,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
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个沉静干练的年青绅士,但这只是他给人的表面印象,其实,骨子里的是那种思维活跃,总不甘于现状、时刻跃跃欲势的人,爱冒险,爱挑战又颇有创造性,这种天性使得他经常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他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循规道矩,或者按步就班地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镇宅男,象周围多数人一样,早九晚五周而复始,周末在沙发上看棒球吃薯条,平淡安闲地度过一生。觉得那不是自己的追求,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渴望变化和新异,向往有不一样的前景,期待有机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对来说,他具备成就一番事业的所有条件:理想、抱负、热情、才智,过剩的精力如岩浆埋藏地里,蓄势而发,此时的他可谓万事齐备,唯一缺的是一个契机,一道引子,一个火花。但是人海茫茫,征途漫漫,机遇在哪里?百思不解。正当成就事业无门、穷极无聊的时候,机会出现了。一天,妈妈告诉他:地区小学缺少一名教师,问他是否愿意去当代课老师。
“当个孩子王,一个教书先生,有什么意思?”听了母亲的建议,心里这么想,说句老实话,当时的他并没有立刻意识到这是上帝为他开启的一道成功之门,也没看见希望之光正向他招手。
对母亲的建议,内心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当时的他之所以没有立刻把内心的疑惑和轻视显示在脸上,归功于他所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这个阶层的青年,因从小接受规范的礼仪礼貌训练,使得他养成那样一种修养,就是即使在极度非常轨的情况下,也会克制内心的某种情感冲突,保持一贯的优雅和风度。这是他的外部表现,就他内心而言,长期的个人操守训练,也使得他形成一种更为包容、更为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懂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不利情势为有力。
聪明的头脑加上高度凝聚的自我控制力,使得他压抑并淡化了最初的郁闷和失望,选择了从善如流。
就这样,一天早上,起了个大早,沐浴更衣,刮干净了胡须,梳理了蓬乱的头发,西装革履焕然一新地出现在地区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里。他和校长之间进行了一番平和细致的交谈,这个谈话很重要,校长生动的介绍,使他对真正的小学教师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他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结果,他被一种校园特有的气氛吸引住了---原来学校这地方这么生动!原来教书这活儿并不枯燥无味!年青的眼前一亮,心里有个声音在回响,直觉告诉他:这就是他想要的!这种感觉让他激动,让他兴奋,让他心驰神往──于是,他的嘴角绽开微笑,他的心豁然开朗,他看到了那束梦寐以求的希望之光,他甚至以他特有的敏感察觉到幸运女神的某种兆示──成功始于足下。
很多年后,当回顾这段历史,他庆幸当年自己在关键时刻的顿悟,并深深感激以往所受的良好的教育和严格训练,确切地说,他日后的成功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长期熏陶出来的修养。
试想一下,假如不是来自于那样一个重视教育和涵养的家庭,假如,他不是一个品德优秀,性格乐观,意志坚定的人,那么在实现理想抱负的过程中,又如何学会克制与自我反省,熟练地掌握运用与他人沟通的技巧,使本来消极的因素变成积极因素,从而成就了日后的成绩?如果不是借助良好涵养的帮助,很难想象,象那样一个内心叛逆,热情奔放的青年,能在那受荷尔蒙左右的年纪,克制本能的冲动与要求,顺从传统的社会规范,老老实实地收起棱角,脚踏实地地去从最朴实、最基层的小学教师做起,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所有熟悉了解的人都认为,老师并不是一个情感热烈或者敏感脆弱的人,他时常会忽略自己和他人深层次的感情需要,相对于过份激烈的情感表达而言,他更喜欢平和的气氛和泰然的处世态度,戏剧性的眼泪和发怒会使他不知所措并感到不愉快。然而,选择做小学教师,他必需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包括处理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和行为,应付学生家长们的各种不解和疑惑。对此,他总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解决,这种建立在良好修养和道德规范上的处世方式,使得他可以与任何个性的人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沟通,并达到共识。
说到本人,当年他是带着一丝的不甘和许多的不情愿,走进小学校长办公室的,却没料到,这一步跨出之后,就走上了康庄大道。他从来没有回避过当初的犹豫和彷徨,即使成名以后,在接受众多媒体采访的时候,他也从来没有忌讳袒露当初的灰*绪,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处心积虑,更没有所谓杰出人物的天性秉异,有的只是美好的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以及一个乐于奉献,持续奋斗的美国青年的坚韧不拔。
成名以后的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用朴实的语言告诉给观众,世间很多事情都具有不同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成功的关键。对广大有追求、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良好的德育教育和扎实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你克制自己的弱点,增强自信,在纷杂的事情面前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通过多年养成的修养和习惯,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适应社会并善于与人沟通,就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突然之间改变初衷,由原来的不屑一顾到死心塌地当小学老师,这一步的跨度之大,转变之戏剧性,令他人瞠目结舌。但是在老师的妈妈却一点都不吃惊,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水流千遭回大海,万变不离其宗,凭着对儿子的了解,凭着对自己教育方式的信心,老太太自始至终认为:献身教育是的必由之路。
仔细分析下来,老太太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本来就是一个天性开朗、精力旺盛且童心未泯的人,这样的人对青少年有种天性上的认同,所以,他做教师是再合适不过了,加上他从小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训练,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早就养成一整套规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人之后,受个性和创造力驱使,对以往受的教育虽然有排斥和拒绝,但是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东西已经称为生命的一部份,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感和成就感取代了青少年的叛逆冲动,当生活回归正常,他个人也将回归以往熟悉的传统轨道。
至于职业的选择,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小学教师这个职业与他个人的追求其实并无冲突。在某些人的印象里,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平庸乏味且色彩单调,但却从中发现,其实这个职业充满生机且极具挑战,这种发现与他个性里的某种因素吻合,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神经里的某种东西开始复苏,就这样,他成为一个小学校五年级的老师,从那时开始,奇迹发生了。
评心而论,性格里有种与生俱来的征服和冒险欲,而且这种欲望很强烈,以至于他不得不寻求一些途经去发泄。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受这种欲望驱使,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国大小伙子,无论如何是无法窝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里,与一群被圣人称为难养的“女子和小人”打交道的。
更何况年青的体格健壮,相貌堂堂,*倜傥,与众不同。他名牌大学毕业,具有美国所谓精英的全部素质,这样的美国大男孩,就连著名电视脱口秀主持人Oprah(奥珀拉)见了,也忍不住脱口惊呼:phenomenalman! (非凡的男人),就别说在社会上的吃香程度了。
奥珀拉作为美国脱口秀头块金牌,多年来倍受传媒和公众追捧,其观察判断力和语言表达力不容置疑,她对美式英语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因此,由她给予评价自然入木三分。但我以为奥大姐的所谓“非凡”不仅仅只针对的人格和成就,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从一个女性的审美角度对外型魅力的赞美。
Oprah(奥珀拉)十多年来一直是美国脱口秀大姐大,美国各界名人无不以成为她的座上嘉宾为荣,论阵式,奥大姐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名人没接触过?但是,即便是奥大姐,在接触了之后也忍不住为之惊呼,可见之魅力四射。
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实中的实在是太英俊、太潇洒、太有魅力了,且不说他线条优美的身材,就是那精光四射的一对*,如果和梁朝伟对视,大概后者忍不住要戴上通常使用的太阳镜,因为,那对朝气蓬勃的的*比起老梁大哥那对老眼来说,实属有过之而无不及,任何人都忍不住要多看两眼,难怪他的学生要被他迷惑。
天生一副天使样子也就罢了,还有一个机智聪明的头脑,配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这样的人,论外表,要是他去好莱坞发展,不出十年,大概就可以和皮特布拉德一较高低,或者与乔治克鲁尼同台竞技,把汤姆克鲁斯拍倒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的人,论聪明才智,要是从政,不出几年,便可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功名利禄唾手可得。
但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把自己留在一个小学校里,把他的全部精力和爱心放在那些无人问经的穷困学生们身上,发誓要把这些调皮捣蛋,问题多多,前途渺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培养成符合美国主流社会需要的现代绅士淑女,给他们指明一条通向美丽前程的金光大道。
这样的人不非凡谁非凡?不伟大谁伟大?
美国社会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