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远东狂人- 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总统很满意唐绍仪的合作态度,所以,这“解职”就变成了“辞职”,多少留点面子。
  待唐绍仪带着随员告退,赵北依然没有离开国宾馆,而是继续翻看那本工作笔记,最后终于停了下来,并将一名侍从室副官叫到身边。
  “你亲自开车,这就去一趟农林部,把那个汪兆铭喊过来,我在统帅堂见他,另外,如果他的那位夫人也在农林部的话,也一起喊过来,我有几句话想跟他们讲。”
  副官领命而去,赵北这才收起笔记本,带着卫队离开了国宾馆。
  “总司令,那个汪兆铭是不是就是出卖陈其美的那个人?”
  出了国宾馆,卫队长秦四虎问了一句。
  “没错,就是那位,没想到你也记得那个人。”赵北倒是有些惊讶。
  “总司令,不怕你说我,可我还是觉得那个姓汪的出卖同志,不像个好人,哪怕他的那帮同志也不是什么好人,至少,那个姓汪的不讲义气。”秦四虎评价了一番。
  “什么义气?什么好人?四虎啊,有些道理你或许还不明白,现在这种时候,用人不讲德,而讲才,用得上的人,咱们就用,那怕他是个败类。这个道理不是谁都明白的,即使明白了,也不是谁都能够用的,现在,这个姓汪的可以派上用场了,怎么能不用呢?而且,他也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干,肯定不会将事情办砸的,这就叫做‘人尽其才’。”
  秦四虎琢磨着总统的话,虽然觉得有些道理,可是他毕竟是袍哥出身,袍哥人家讲究的就是一个义气,所以,他还是认为德比才更重要。
  当然,卫队长的想法并不能影响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赵北很清楚他应该利用什么样的人去为自己卖命。
  第523章 刺汪
  烈日炎炎,热气蒸腾,在这种天气里,无论是屋里还是屋外,都是一样的热,穿什么样的衣服,那里外都是湿透,真真正正是挥汗如雨。
  这里是浦口,与对岸的南京隔着长江遥遥相望,都属江苏省管辖,而且,由于浦口是津浦铁路的南方终点站,相比六朝古都南京,这浦口的热闹劲却是在迅速赶超南京。
  现在津浦铁路已经全线建成通车,虽然列车的车次远不及另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汉铁路繁忙,但是至少,这浦口火车站每天总会有那么几列客货车到站,而且由于这里的长江尚无修建跨江大桥的计划,因此,这里的货物转运也依靠驳船,这浦口火车站旁边就是一座大型码头,船来车往,汽笛声声,再加上那附近纺织厂、面粉厂烟囱里喷出的黑烟,这浦口的工业化气息也是越来越浓了。
  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根据中枢政府制订的那个“四年工业发展计划”,铁路沿线就是轻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工业原料和工业制成品都通过火车运输,并辅以轮船运输,这浦口因为靠近铁路也靠近水路,所以,现在就是这江苏轻工业发展的翘楚,比之上海、南通等老工业区,浦口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
  现在天气炎热,浦口火车站里比平时更加热闹,这倒不是因为那些转运棉花、煤炭的列车又到站了,而是因为浦口火车站即将迎来一位贵客,这位贵客是中枢政府派过来的,他即将成为新任的江苏省长。
  这个新任江苏省长叫汪兆铭,字季新,广东番禺人氏,曾在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同盟会的主要笔杆子,笔名“精卫”,此人最出名的地方倒不是参加当年的那场“戊申革命”,而是那件轰动一时的“陶成章遇刺案”,也正是此人出首告发,陶氏遇刺案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而这个汪兆铭也因为出卖同志而平步青云,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跃而为农林部高级顾问,而现在,这位汪先生又以二十九岁年纪接任江苏省长一职,其升迁速度之快,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众人都知道,汪氏仕途之所以如此平坦,正是他出卖同志的结果,不然的话,这个年轻的政客又凭什么得以窃踞高位呢?虽然总统先生也是年轻人,可是人家毕竟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相比之下,这高下立判。
  当然,如果没有际遇的话,汪氏也不会以二十九岁年纪就担任地方大员,这个际遇是江苏督军徐宝山给的,如果不是徐督军飞扬跋扈的话,前任江苏省长也不会辞职。
  前任江苏省长是张士珩,他是北洋出身,自从袁世凯亲信朱家保卸任江苏代理省长之后,张士珩就一直担任着江苏省长一职,由于此人精通洋务与实业,因此,在他的主持下,在过去的两年里,江苏省内工业发展迅速,在东南实业界中,张士珩还是很有口碑的。
  张士珩之所以能够在过去两年里成为“模范省长”,与江苏督军徐宝山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随着两人之间矛盾的出现以及加剧,两人的友好合作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互相的倾轧。
  导致张徐二人决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张士珩代表着东南实业集团,而徐宝山则代表着一个新崛起的苏北盐枭集团,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两个集团可以做到和平共处,甚至是互相合作,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两个实力派集团的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导火线就是当初英国财团主导的那个“粤汉铁路平行线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浙粤铁路计划”。
  当初英国人之所以要建浙粤铁路,主要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对抗俄国的内外蒙古铁路计划,也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面子,所以,从一开始,这个“浙粤铁路计划”就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如果欧洲局势平稳的话,英国人有足够的实力完成这条铁路建设,但是问题是,随着巴尔干战争的爆发,欧洲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加快了军备建设步伐,英国也不例外,所以,英国政府不得不四处罗掘资金,发展英国的海军军备,“浙粤铁路计划”建设所需资金也被英国政府挪用,而失去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支持,那些参与“浙粤铁路计划”的英国财团根本没有力量单独完成这个铁路工程,但是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条铁路已经完工了一半,就这么放弃实在舍不得,于是英国财团决定向中国商人转让一部分权益,在原有中方资本的基础上追加华商投资。
  由于江苏不在中枢政府“四年工业发展计划”重工业项目区中,所以,江苏金融界与实业界无法取得中枢支持发展重工业,而轻工业也因为投资过热问题而后继乏力,因此,当得知英国人打算转让浙粤铁路的一部分权益之后,江苏商人们就动起了脑筋,打算入股浙粤铁路,以便消化过剩的资本,这些金融集团中,既有张士珩所代表的东南实业集团,也有徐宝山所代表的盐枭集团。
  股权有限,两个集团都想一口吞下,既然双方谁也不肯谦让,于是,这矛盾就迅速激化,最终导致了张士珩的去职。
  张士珩是个文人,不像徐宝山有一支可靠的军队撑腰,虽然现在的江苏省军在名义上也属于国防军,但是由于这支部队是由徐宝山的那支盐枭武装演变而来,因此,中枢和陆军部是无法直接调动江苏省军的。
  当然,江苏省军中还有一部分是原北洋军改变而成的部队,由原东南巡阅使孟恩远指挥,以前张士珩之所以能够与徐宝山平起平坐,好说好商量,也正是依靠这支部队的支持,但是前些日子由于“东北亚危机”爆发,孟恩远的部队奉命北调徐州,准备出关与日军作战,结果这支部队一走,江苏省军就是徐宝山一人做主了。
  中枢调走孟恩远部队的时候确实也曾打算将徐宝山这个地头蛇也一起调走,但是怎料徐宝山软硬不吃,死皮赖脸的不肯离开江苏地盘,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形势危急,中枢不想后院起火,因此最终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暂时放过了徐宝山,如此一来,徐宝山愈发目中无人,浙粤铁路争端一起,就对张士珩发起了猛烈攻击,而官场老手张士珩也不甘示弱,立即进行了反击,双方战得相当激烈,大有将整个江苏掀个底朝天的气势。
  徐宝山虽是个粗人,但是手下倒是有几个智囊,根据这些智囊的建议,徐宝山给张士珩的金融集团来了个釜底抽薪,他要查帐,要查那帮金融家、实业家的帐,看看他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到底偷漏了多少国税,这一招相当高明,差点就让张士珩集团乱了方寸,因为这些商人都不怎么干净。
  不过张士珩到底是经验丰富,很快稳住了阵脚,将火力集中到徐宝山利用缉私队走私洋货的问题上,这一下,徐宝山也是百口莫辩,因为对方的指控并不是污蔑,徐宝山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一直在纵容手下走私洋货以及私盐,不然的话,就靠陆军部拨来的那点军饷,他根本养不起两万人的部队,这些洋货中以日本纺织品为大宗,这直接影响到了江苏的纺织业利润,此举也是引起江苏实业金融集团愤怒的原因之一。
  双方狗咬狗,都是一嘴毛,最后不知是哪个好事者将小报告打到中枢那里,中枢震怒,要派员过来调查,这一下双方都慌了手脚,最后只好暂时达成妥协,徐宝山不再追究偷漏国税的事情,而张士珩一派也就坡下驴,不仅放弃了对浙粤铁路股权的争夺,而且张士珩本人也向中枢递交辞呈,辞去了江苏省长之职。
  这一仗,张士珩一派金融集团败于军事实力派之手,这让他们认识到力量对比的悬殊,而且,江苏的“军民分治”也成了一个笑话。
  按照政府组织法,省长由省议院推荐,然后由中枢任命,并接受省议院监督,现在张士珩辞职,这个省长的位置必须有人去坐,但是遍观江苏全省,现在还有胆子接任省长的本地人确实没几个,因为人们都清楚,徐宝山是盐枭出身,杀人放火对他而言就是讨生活的手段,所以,江苏省议院议来议去,最终决定不推荐省长人选,而是直接电请中枢,空降一个不怕死的省长过来,议员们此举也是有报复的意味在里头,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张士珩一派的实业家,不甘心被徐宝山这个武夫玩弄于股掌之间。
  其实议员们想得也很简单,那就是请中枢直接派个省长过来收拾徐宝山,毕竟,有中枢做靠山,这个空降过来的省长底气就足,而不会像张士珩那样,孟恩远一走立刻歇菜。
  对于江苏的民意,中枢也是体谅的,于是,收到江苏省议院电报的次日,中枢就任命了一位新的江苏省长,于是,这汪兆铭就带着夫人兴冲冲的走马上任了。
  虽然江苏在两年前就宣布“军民分治”,但是实际上,江苏与云南、福建一样,军人势力依旧很是强盛,云南是法国势力范围,福建是日本势力范围,对于那两个省,中枢可以区别对待,但是对于江苏,虽然它是英国划定的势力范围,但是由于这个省份是财税重区,中枢非常关注这里的局势,现在工业发展迅速,中枢越来越重视对江苏的控制,所以,在江苏的议员们看来,此次中枢之所以将孟恩远调去徐州,就是中枢削藩的重要一步,接下来中枢要收拾的就是徐宝山了,汪兆铭此次来江苏赴任,只怕是带着特殊使命的。
  这个道理,江苏省议员们明白,江苏督军徐宝山也明白,所以,现在赶到浦口火车站迎接汪省长的人基本上都是江苏议员,至于江苏督军徐宝山,却并未露面,而是只派了一个代表到火车站迎接汪省长,至于徐督军本人,此刻只怕正在督军府里与亲信商议应对之策呢。
  上午十一点整,汪省长的专列准时进站,听见汽笛响,火车站里迎接省长的代表们急忙在站台上翘首相望,看见火车进站,这悬着的心才放了下去,因为前天有坊间传闻,说有人要对汪省长不利,想用炸火车的方式干掉汪省长,以免他“破坏了本地繁荣局面”,所以,众人一直为此担忧,现在既然看见火车进站,那么,众人自然也就放下心来。
  火车在站台停下,汪省长携夫人满面春风的走出车厢,在站台上与众人握手寒暄,这亲民姿态做得十足,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出火车站,向那辆豪华马车走去。
  但是还没走到马车边,这位满面春风的汪省长脚下突然一个踉跄,然后就倒了下去,与此同时,从火车站东边传来两声清脆的枪声,几乎同时响起,让不少人误以为只有一枪。
  实际上,汪省长身中两枪,一枪打中了脖子,另一枪打中了右腿,这两枪很难说哪一枪更致命些,因为都伤到了动脉,汪省长当时未死,甚至还向夫人交代了几句话,但是在被众人慌里慌张送去医院之后,这位有心大干一番事业的汪省长就撒手人寰,甚至连省长公署都没进去过。
  这就是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的“刺汪案”,它看似孤立,但是实际上却与现在的全国局势密切相关。
  第524章 内政部一号专案
  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天亮了。
  鸡鸣声中,这座城市渐渐苏醒,又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节奏。
  这里是南京,与长江对岸的浦口遥遥相望,作为江苏的省会,这里商贸发达,而且由于沪宁杭铁路的关系,这里交通也非常便利。
  与这座城市一同苏醒过来的还有江苏督军徐宝山。
  徐宝山是在凉床上苏醒过来的,而当时,他是一丝不挂,身边还躺着几个同样一丝不挂的年轻女子,这些年轻女子都是他的手下为他搜罗来的,有的是青楼的红姑娘,有的则是爱慕虚荣的纺织厂女工,要说徐宝山办的那几座纺织厂有什么特殊用途的话,这恐怕算一个用途。
  除了能为徐督军带来美貌女子侍寝之外,纺织厂还能作为洋货改头换面的中转站使用,毕竟,因为中国近两年的轻工业快速发展,洋布、洋纱不得不降价销售,而由于海关的存在以及关税的提高,走私似乎成了洋货尤其是日本货进入中国的最好途径,而徐宝山的缉私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缉私队护送日本布、日本纱一船一船的进入徐督军的纺织厂里,然后在那里贴上中国纺织厂的商标,于是,这之后,这些日本布、日本纱就成了可以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中国货。
  正是依靠这种手段,徐宝山不仅维持了一支两万人的地方部队,而且还积累下惊人的财富,现在的江苏,如果他徐督军说自己是本地第二富豪的话,那么,就没人敢自称第一,权力总是能够带来财富,自古以来便是如此,而维持权力的秘诀就是掌握军队,对此,徐宝山有着清醒的认识。
  也正是看到了军队的作用,徐宝山才会将军队视为禁脔,任何人都不能插手他的部队事务,在这民国的土地上,他徐督军的部队显得相当惹眼,中枢调他带兵去镇守浙江,他不去,中枢调他带兵去苏北剿匪,他敷衍以对,“东北亚危机”爆发之后,中枢打算将他和孟恩远一起调到徐州,他依旧借故推辞,坚决不肯挪地方,就连江西省请他发兵协助剿灭会党叛乱,他徐督军也是不理不睬,他是打定主意要做这“江苏王”了,他不想去打别的省份的主意,别人也别想来打他的主意,对于自己对江苏的统治,他徐督军是信心十足。
  徐宝山的信心并不是建立在江湖草莽的豪气之上的,而是建立在洋人的支持之上,具体的讲,是建立在英国人的支持上的,没有英国人在后头撑腰,他绝对没有信心维持现在这种“半自治”状态,这从他的部队中装备的那些英国步枪就可以略知一二。
  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的“广东事变”中,英国人就开始对徐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