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市场,共同来完善个人计算机产品的呼吁,我们对此非常赞赏,迫切希望能够了解更多一些的情况,还请您能拨冗指教!”
川崎株式会社?
奥尔森脑子里隐约有点印象,这是一个日本的半导体内存生产厂商,在业界小有名气。这也难怪接线生在接到这个电话,确认对方的确是川崎株式会社的商务代表,便立即将电话转到了他的办公室。
不过日本人的英语发音本国口音很重,他要努力辨别才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
连日本人也闻到腥味扑上来了!
他心中惊叹。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最早,也最成熟。而日本由于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且作为对抗苏联的盟国,在技术引进上几乎没有遇到阻碍,很轻松就能拿到全套技术及设备。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日本企业开始大量引进美国的半导体技术,试图发展他们的半导体产业。
日本人的学习能力真的是非常惊人。
不过几年时间,他们已经吃透了这些引进的技术,并建立起大量的半导体工厂。而日本人的忍耐力和服从性也高得吓人,被誉为“人形机器人”,可以忍受各种低工资、大强度的重复劳动。他们的技术师承于美国,虽然暂时还有些落后,但在技术要求较低的半导体存储器上面,已经小有成就,产品开始大量出口美国。
虽然质量低劣,但胜在价格低廉,对于那些看重成本核算的小公司而言,采用日本人生产的廉价半导体存储器是节约营运成本的有效手段。
奥尔森脑子里最初根本就没想到日本人。
但通过全美计算机学会通讯的传播,他的宣言已经跨越美国,传播到更加广大的范围。可以想见,未来试图需求技术合作的国际计算机生产厂商,会越来越多。没看到现在连日本人都已经从他的宣言中,看到了趁机扩大市场份额的契机,决定加入这场盛筵中来了吗?
奥尔森对日本人没有什么好感,但也没有恶感。
生意就是生意,只要他能赚到利润,让他和魔鬼做生意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DEC自己生产的计算机他绝不会用日本生产的半导体存储器,低劣货会砸了自己招牌。但现在么,既然现在的目标是抵御住IBM的强势压迫,目前不以利润为追求目标,首先寻求以最快速度占领市场,并借此确定未来的个人计算机标准,那么,让质次价廉的日本人加进来,用价格攻势狂扫市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心中计较已定,奥尔森脸上的笑容更加亲切,对着话筒用欢快地声音大声说道:“哈哈,非常欢迎川崎会社加入我们阵营。关于技术开放,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将处理器与外界的数据传输接口,整合为一个集成电路,通过其用规范的接口电路,对外部设备进行有效管理调度。我们将这种接口芯片称为‘基本接口电路’,英语缩写为BIOS。为了让这个接口电路更加丰富和完善,保证能够识别尽可能多的计算机周边硬件产品,我们诚挚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所有硬件生产厂家,提供你们的接口方式,整合进这个集成芯片内。这样一来,只要有了这枚芯片,以后在任意一台采用这种标准生产的个人计算机上,无需再附加其他特殊手段,就可以直接使用贵公司的半导体内存,这样也就扩大了贵公司产品的销售领域,对我们、还有你们,都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他在说话时,对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长途电话的通话质量不高,杂音很重,但他可以通过对方的接收器,听到似乎有许多人的喘气声,显然接听电话的不只是相田一个人,还有许多人正在贴在话筒上努力听清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当他解说完毕,对面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并夹杂着许多他听不懂的日语对话。
随后,电话中插入了另外一个男人的声音,日本口音更重,说得又快又急,他几乎完全听不懂。直到重新换回了那个相田,他才弄懂对方的意思:“通过我们的BIOS芯片,自行搭建个人计算机产品?呵呵,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而是问你们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我们只提供处理器和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也就是BIOS芯片,其他的并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
更大的欢呼声响起来。
虽然远隔重洋,他都能听到那几乎要把办公室吼得炸开的巨大欢呼声。
奥尔森微笑着把话筒拿开一点,以免刺痛耳膜。
之前那个插话的男人再次高声叫起来,并不断重复,声音是那么的颤抖,可以想见他在说这话时,是多么的激动。不过这次,奥尔森听懂了对方的内容,因为重复得这么多的话,其中只有一个单词:
“Patent!”
专利!
果然是在询问这个,奥尔森得意地笑起来。
“我们对于用户如何使用我们的处理器和BIOS芯片,并没有强制规定。对于我们来说,这款拥有我们全部专利所有权的处理器和BIOS芯片,用户在购买了它们之后,便拥有了全部的专利使用权。以上,就是我们公司全部的答复!”
他这段绕口令似的答复,却令对方极其满意,电话中一再传出对方的感谢:“Thankyou!Veryverythankyou!”
语气挚诚之极。
随后,对方迅速表示将派出公司的工程师,携带所产的半导体内存,以最快速度赶赴美国,与DEC公司洽谈正式合作协议。
挂上电话,奥尔森愉悦地在本子上记下一个新的名称:川崎株式会社(日本),第171家合作公司,半导体内存生产厂家!
在本子上,已经记满了长长的公司名称,有一些是久负盛誉的大公司,而有些则是刚才成立不久的新公司,甚至有些是从未听说过的“仓库公司”。但奥尔森并不在乎对方的实力强大与否,在尝尽了众叛亲离的滋味后,他迫切需要更多人来支持他,支持他的人多一个,就意味着站在IBM那边的人少一个。
这笔账他还是会算的。
只要有可能,对于每一个打来电话切实寻求合作的公司,他都尽可能亲自接听。看着长长的名单,他心中无限满足,口中轻轻地念出来它们的公司名称:
“伯尼。华盛顿电子技术公司……”
“康柏电脑……”
“惠普计算机公司……”
“……”
………【第五十三章 设备改造跨越式成功!】………
【这章的技术性环节太多了,为了准确描写,资料查得人都快发疯了!修修改改,竟然搞到四点半才修改完成,一个8000字以上超长章节,人累得要死】
郭逸铭这段时间都在忙着混合并行处理器工厂的建设,和设备的改造生产事宜。
只当厂房建成,他找来集成电路室主任万洪,得知处理器已经通过实验室测试以后,才在百忙之中抽空让霍克去跟奥尔森谈判,结成利益联盟,随后给奥尔森出了开放技术标准、狙击IBM,并让苹果公司恨之入骨的点子,随后就继续忙他自己的去了。
至于奥尔森现在有多么的春风得意,如何与来自全美、全世界的计算机厂商们一起携手共舞,如何挥斥方遒,指点未来个人计算机发展的江山,并为了制定一套汇集所有设备厂商、让大家都能够满意的接口规范吵得面红耳赤,他是一点精力也无暇旁顾。
一场从80年11月开始到现在,长达五个多月的设备改造终于迎来了最终完成的时候。
在中美电子研究所重新改建的超净生产车间内,郭逸铭,集成电路室主任万洪教授,材料应用研究所董老、集成电路室负责人高国皓,自动化研究所精密控制室负责人、总工程师朱成贵等一干人,都穿着轻薄型无尘工作服,透过头套上那层玻璃镜片,聚精会神地观看何师傅等几位八级技工,配合着上海精密仪器厂的几位设备工程师,为一台新型光刻机进行最后的安装。
厂房内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工具与设备接触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碰撞声。
阳光从厂房外照进来,投射在高国皓的脸庞,让他若有所察地回过头看了一眼。经过滤光玻璃过滤,光线是那么的柔和,他直视太阳,也没感到有丝毫刺目。
“郭逸铭真是太会烧钱了!”
他看着洁净如新的厂房,心中暗暗叹息,何时国内也能用得起这样昂贵的洁净厂房呢?
对他来说,这个厂房不是用材料建起来的,而是用一麻袋一麻袋的整捆的美元,活生生给堆出来的!
难怪他要用“烧”这个词,来形容郭逸铭的花钱如流水。
当初中美电子研究所在建设初期,为了缩短工期、尽快投入使用,并出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这个设备车间采用的是简易房结构,遮风避雨没有问题,却无法阻挡空气中的细微尘埃从大门、气窗飘进来,落在设备、测量探头上。
这种情况在国内来说不算什么,更恶劣的车间环境也屡见不鲜,国内的技术人员、工人都早已见怪不怪。
只要搞好清洁卫生,平时勤打扫,特别是保养好设备关键精密机件就可以了,并不会影响设备运行精度,因此没有一个人想到要给精密加工机床建什么超净厂房。别说普通的国营大厂,就是从中美电子研究所这里学到了先进的精密机床制造技术以后,就在郭逸铭他们不远处,国家花巨资新建并投入使用、工业部下属几个部委抢得头破血流的国营精密部件制造厂,这个国家对其寄予厚望的中央直属重点企业,也没有建设专门的超净厂房。
郭逸铭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国内加工制造业的落后,不仅仅是具体制造工艺上的落后,更是意识上的落后。各种对细节的漠视,才造就了整个工艺水平的低下。
而高精密制造技术,或者说整个高科技,都是靠抠技术细节,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精密制造业对环境的苛刻需求,所有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者都清楚,可就从来没有人想到过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直到听说他拆掉了原来的简易厂房,重新斥资开始修建一个新的超净厂房以后,才有人诧异地跑来围观。对方最初还以为他们又要修建一个集成电制造、或是单晶硅制备之类的生产车间,当他们明白这个超净厂房建成以后,将提供给设备车间,进行超精密部件加工制造使用,很多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在这里,花如此大价钱。
当他们看到郭逸铭从国外重金请专业公司设计,经他亲自审核修改的超净厂房建设图纸上,采取的种种措施:不但通过层层过滤,营造出一个超净空间,还通过深挖地基,为每一台高精密机床都设置一层成本高昂的液压缓冲层、大型自动水平调节装置,在缓冲垫上再使用高标号水泥将机床牢牢固定,从而将车床运行所产生的震动,减到最低,为精密制造创造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
又看到他通过繁复的空气调节装置和温度灵敏探测仪,以及程序自动调节系统,将车间恒定在一个机床探测仪器运行精度最高的温度范围。
再看到他为了将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光照强度、噪音、湿度、电磁波等等各种环境变量,同样恒定在机床设备最佳的需要范围,绞尽脑汁、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时,他们都为之感到震惊,觉得他精益求精的要求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再盘算一下通过这种种改造,这个超净厂房的建设费用直线陡增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恐怖程度——用他们的判断来看,其建设总开支,足以建设十个同样规模,并且并不见得比这种厂房差太多的高标准洁净厂房!
所有人都被这个巨大的消耗给吓坏了,认为郭逸铭实在是太小题大做,不把钱当钱用了。
只有郭逸铭自己知道,虽然洁净厂房的各项环境变量,从指标上看增长并不是特别明显,与投入的巨额支出相比,看似显得很不划算。
但也正是因为这不起眼的细微提升,却让在洁净厂房内按照标准规范生产的精密零部件,可以比国内的精密部件品质,提升一到两个等级!
大投入不一定带来大回报,没有大投入,就不可能产生超额回报。
事情就这样简单。
这不是他为了夸耀研究所有钱,而故意大手大脚花钱,他只是遵循了最基本的投入/产出规律,做出的顺应之举而已。
其他人不理解,但从事了一辈子材料研究的董老能够理解。
可也是他,眼看着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洁净厂房,神情黯然对郭逸铭道:“小郭啊,要是我们都照你这个厂房标准来建设,我们就是不吃不喝、把十年的研究经费投进来也不够花。这样的一个厂,我们是真的用不起啊!难怪国外的超精密制造业投入是越来越大!又是超净厂房、又是价格昂贵的超精密制造设备,这成本怎么可能低得下来!”
郭逸铭在了解了国家一年对材料所的研发总投入之后,也是深深地叹了口气。
经过数十年建设,国内虽然成功建设起一套完备的工业体系,足以满足自产自销的需要,可底子实在太薄了。数亿张嘴要吃饭,上百万返城青年要工作,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巨大需求缺口,需要国家在工业品供应上加大投入……,到处都是嗷嗷待哺的嘴,兜里那一点点钱哪里够用?都是掰碎了,这里给一点点,那里给一点点,就像撒胡椒面似,殚精竭虑,苦熬着勉力支撑这个经济体系不垮,就这样都眼看要维持不下去了。
所以董美堂他们根本不敢奢望,拥有一座如同郭逸铭他们这种超高等级的超净厂房。他们前来参观,更多的是抱着收集第一手资料,等到国内将来资金充裕以后,能够为建设与之类似、或是更好的超净厂房作资料收集。
超精密加工升级的不只是一个超净厂房。
硬件再好,也需软件配合。
在郭逸铭重新制定的车间生产条例中,何师傅、钱师傅等几位高级技工,也要学会适应如何在超净厂房内,穿着无尘工作服、用更高的技术规范进行高精密加工作业。
为了帮助他们适应,郭逸铭长时间留在车间内,几乎是手把手地就每一个细节,对他们进行指导。这几位老技工都是八级高级技工,在国内是如同国宝一样的人才,为了适应新厂房的新技术规范,此刻也要跟着他,像个学徒一样,一点一点学习各种注意事项。
郭逸铭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对于他们犯的任何错,从来都是控制住他的情绪,未曾有一句重话,总是讲道理掰碎了,非常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说服、讲解、分析,让他们自己明白这样做对精密加工质量提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这样,他们也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接受了这种别扭的工作方式。
倒是他们的几位徒弟,虽然也是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了,但学习的劲头却非常高涨,且虚心接受任何正确意见。他们在工作之外,还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为自己充电补充,并在他建议下报名参加了夜校补习班。用他们的话来说,十年里,他们耽误了太多时间,现在他们要把时间抢回来,为了这个目标,吃再多的苦他们也愿意!
郭逸铭对他们的精神感到非常敬佩,也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充满了信心。
他们的吸收进度,也确实远比几位师傅强,从港是什么都不懂,经常犯错。到中期,在如何操作自动精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