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种田记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铿锵种田记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天,几人起了个早,套上了杜家的骡车。这骡车因为当时计划着往北边走,家当都在车上,杜仲平特意花了不少钱,将这车做得宽敞结实。外头瞅着不咋地,里头却是挺舒服的,毕竟来的时候晚上大都是睡车里的。
  
  两家加一起要买的东西不少,恐怕一辆车又坐人又装东西搁不下,就又把赵八家的板车栓在后面。他家的牲口用熟了的,并不需时时赶着,拴在后头自己就跟着走了。赵八有扛了几袋粮食及几张硝好的皮子等,放在后头车上,要到城里卖了。
  
  几人上了前头的车,只赵八坐在外头赶车。只听他“啪啪”的几声鞭响,车就缓缓上路了。
  
  这边车厢里很是宽敞,杜仲平怕路上冷,在车中间还拢了个火盆,还带了两条薄被盖着腿。这几天,明显觉着南边带来的衣服不够厚,大人都如此觉得,杜仲平越发担心起谨儿来了,生怕他冻着,走哪都把他捂得严严实实的。
  
  几人在车里说说笑笑并不难过,只可怜赵八在外头赶车,吹着风挨着冻。路上杜安倒是想要换他进来暖和暖和,他偏不肯,说是杜安不认识路。杜安过意不去,就只有时不时送出点热水什么的。倒是方胜说,原来他们进城也就是赶着板车,赶车的冻着,坐车的也冻着,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下车跑一段,暖和了在坐车走。谁家里也不舍得把好好的被子放到车上去盖,弄脏了还是小事,要是下个雪什么的,回去就没法盖了——棉花不便宜,谁家也没多余的钱多做几条预备着。今儿还能点个火盆,喝点热乎水,已经不错了。
  
  一路直走了两个时辰才到了锦阳。锦阳城在北边,颇有点军事重镇的意思,城门有兵士检查,兼收几个进城费。
  
  到了赵八他们的时候,只一人撩起帘子看了一眼,回头与赵八招呼道:“可是发达了,竟赶着这样好的车了?”
  
  赵八笑道:“去你的,这是新来的杜秀才的车,如今是我邻居。等年下歇了假去找我喝酒,留了狍子肉了。”
  
  那人道:“竟是位秀才?倒是失敬了。我休了假必去的,你且备好酒吧。”就挥手放行,并不收他们钱。
  
  及至进了城,赵八径直将车赶到西边的街上去。原来锦阳城里军士居多,商业并不发达,所有商铺都集中到西边一条大街上管理。
  
  赵八把车赶到靠东边相熟的一家油坊,与老板寒暄了几句,又托老板帮着看看车。那老板满口答应了,赵八等人谢过,就一路向里去逛。
  
  街上的光景实在没别的城里那么热闹,铺子里卖的都是些必需品。几人先到一家皮铺将赵八的几张皮子卖了,杜仲平看店里虽没什么貂皮、狐皮之类的,羊皮什么的倒是多些,想着天冷,家里人也要有几件皮袄才行,就和杜安两人挑着厚实的羔羊皮着实挑了几张。
  
  几人又到了药铺,将采的药材卖了,掌柜的与方胜认识,并没压价,给了个厚道的价钱。杜仲平见他家店里有配好的丸药,就拣着常用的几种买了,刚到手的银钱又回去了大半。不过也没办法,村里没正经的大夫,万一生了病,请大夫怕是来不及,还是自己预备点好。
  
  办完了这两件事,几人就开始了大采购,当然主要是杜家二人主买,方胜赵八跟着参考兼帮着讲价——其实价钱不高,方胜是怕杜家都是外地口音,店家欺生,有熟人跟着,自然不敢了。
   

第七章 。。。 
 
 
  大大小小的缸、坛、罐,难得遇上的几种调料,盐,大包的棉花,厚厚的纸张,蜡烛,灯油??????林林总总,杜仲平觉得自己总能发现要买的东西。等回到那家油坊的时候,几人手里已经大包小包的提满了,后面还跟着几个送货的。
  
  及至往车上装的时候,赵八一拍脑袋:“来干什么都忘了!”就到后面的车上将几个袋子提下来,招呼油坊的伙计:“还照着以前的例换些油。”
  
  那伙计是熟了的,也不多说,自去称豆子换豆油给他。杜仲平见了,觉得好奇,忙跟了去问。
  
  原来,这家油坊的老板做生意极活。他见这边庄户人家多有种豆子的,就允了直接用豆子换油,省着这农民卖了豆子换了钱再来买油。省事不说,少了中间这一手,两边都得些方便。因此周边庄子上的人都爱来他家换油,他这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杜仲平见伙计打油并不克扣——一般卖油的都是用固定大小的勺子舀,一勺子就是一斤,故此看的出来。这伙计打油都是满满一勺子舀到坛子里,不洒出半点,且看油色很正,就跟着也买了一大坛,只是他没豆子换,只好数出钱来。
  
  店里伙计手脚伶俐,不但打好了油,还帮着把地上一堆的东西装上车。赵八看都装好了,没有落下什么,就掏出一条绳子,横七竖八捆了几道,又用手拽拽,看绑得紧了才转过来。与店里的人打了招呼,道了别,就招呼几人上车,赶车回去。已经过了晌午,冬天天短,若不急着点,回去怕就天黑了,恐路上有危险。
  
  几人逛了半晌已是累了,进到车里一看,火盆里只剩些余火,眼看要灭了。杜安手脚麻利的从凳子底下拖出条袋子,取出些碳来加进去,又蹲着吹了半天,火就慢慢烧起来,车里也暖了起来。
  
  杜仲平就将谨儿交给方胜抱着,自己也从座位下掏出个篮子来,篮子里装着烙好的饼裹着咸菜,就凑到火盆边上烤起来。杜安最急,自己烤了烤,几口吃下肚,就忙忙的出去死活换了赵八进来。
  
  杜安在街上逛得时候就发现,赵八与方胜二人只买了少少几样东西,还都不是非要用的——显见的这二人今天是特意陪着自己家过来买东西的。
  
  虽说赵八拿了几袋子豆子换了两坛子油,可是赵八家厨房自己也是常去的,那油还够用一段日子呢,想是怕自己二人过意不去,故意换油。杜安自是感激,想着赵八平日最不耐饿,是以饼子没烤热就急忙吃了去换人。
  
  赵八原是不肯进来车里,他虽性子直爽,但心思也细。自从杜家搬过来,几人投缘不说,杜仲平还不嫌当兵的粗俗,一有空闲就教方胜读书写字,如今方胜字虽还写不好,却也认得好些了。
  
  又得了杜家送的医书,每日闲了都拿出来读读,比起以前颓废的样子好了很多。方胜自来要强,与自己过日子以来,总觉得干的活少,拖累了自己,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因此,不管方胜学医学不学得出门道来,只要人开朗点,他就知足了。也因此,他对杜家也非常感激。直接体现在行动上。可喜的是,杜家两个半大娃娃居然很会做人,对自己家也是真的关心,两家关系越来越好。
  
  等到家的时候天已是有点擦黑了,几人下车活动活动手脚,将满车的东西卸下拿到屋子里去。杜仲平就邀二人晚上家来吃饭,顺便商量明天一起去做衣服等事。
  
  赵八二人也不多客气,回去收拾完了就过来。
  
  晚饭杜安简单做了面片汤,切了咸菜,因为新买了豆油,特意每人煎了个鸡蛋。这油果然好,煎出的蛋色泽金黄,特别的引人食欲。
  
  这一餐可以算是比较丰盛的晚餐了。自从来到这里,为了不显眼,也是因为精米细面的不好买,两个大人都是和当地人一样吃些玉米面的饼,高粱米饭等,细粮都留给谨儿吃。虽说二人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可是之前在杜家只是不受待见,物质上并不如何苛刻,这一下子可是让两个人不好受。这粗粮吃个新鲜还行,顿顿吃,就有些受不了了。要不两个人也不会瞄上河边的荒地要自己种稻米了。
  
  几人吃饭也没什么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一边慢慢喝着面片汤,一边商量着明日找村里的妇人去做棉衣,然后回来要裁纸糊窗户缝,窗户纸最好也换厚的。
  
  方胜就说,冬天冷,要是有多的布和棉花,不如缝个厚帘子挂到窗户上,门上,晚上放下来,白天卷起来就是。杜仲平受了启发,要缝一个炕被铺到炕上——原来忙的时候不觉得,现在整天呆在屋里坐在炕上,像他这样比较瘦的人,不是一般的咯得慌。
  
  第二日难得是个晴天,也没什么风,几个人先去裁缝家量体裁衣,杜仲平又加了几个帘子和炕被,特意要厚厚的做,又拿了皮子做皮袄。杜仲平和杜安都是买的羊羔皮,谨儿的却是件狐狸皮的袄子,这原来是杜仲平穿过的,现在小了,改改给谨儿穿正好。赵八和方胜原本就有,这次就没有做。
  
  杜仲平痛快的先付了一半的钱,那裁缝就满口答应这一两日内就把棉袄和被子、帘子做好。只是皮袄要多几日功夫。
  
  回家后就趁着晴天无风,要把窗户缝糊了。杜安自去舀白面打浆糊,方胜与杜仲平裁纸,赵八就进进出出的去糊。一时两家的都糊好了,众人觉得果然暖和不少——不漏风了。
  
  虽然日子一天天越来越冷,但是收拾妥帖的屋子还是很舒服的。四个大人加一个小孩舒舒服服的猫起冬来,通常的形式是这样的:早起收拾好两家人就凑到一起,方胜与杜仲平还有谨儿的活动场所主要在炕上,杜仲平充当先生,教方胜看书识字兼教谨儿启蒙——杜安还是没有拗得过他,而赵八与杜安就坐在炕沿边上一边聊天一边忙点活计——通常是抱一簸箕苞米进来搓粒,两个人天南海北的胡侃自得其乐,间或被炕上的人支使着倒杯水,拿点零嘴什么的。
  
  自从点了火盆起,杜仲平琢磨着做了个架子套在火盆外头,即挡了火星子免得烧了衣服,又可以拿个水壶在上面烧水,火盆边上还可以煨个地瓜或是栗子什么的当零嘴,十分的受欢迎。当然,杜仲平是典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动手的是赵八,他一边叨咕着读书人就是道道多,一边回去做了个自家用,如今在青牛屯已经十分的流行了。
  
  ——————————————————————————————————————————
  到了十一月,下过了几场大雪,天地间看上去果然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杜仲平很喜欢下过雪后的天气,天空露出太阳,天蓝的像洗过一样,空气冰冷却特别干净的感觉。
  
  杜家几口都是南方长大的,看到这样大的雪都很兴奋,还被赵八笑了一回。杜仲平觉得厚厚的雪堆在屋顶上,很有种童话小屋的感觉,颇为欣赏了一回,杜安这种事上总是纵容他的,谨儿只会傻呼呼拍手叫好。
  
  最后还是方胜狠狠的数落他一回,一边指挥赵八架着梯子爬上屋顶把雪扫了。这可不是闹笑话的,往年不是没有雪大压垮屋顶的事儿!
  
  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原本在村子边上的两户人家在王嫂子与里正带着个年轻人拜访过后,几人都忙起来了。
  
  自打秋收过后王嫂子就忙得脚不沾地,穿梭于周围的几个村子之间,如今终于有了成果:村里已是说定了几门的亲事,就要陆续开始办喜事了!
  
  王嫂子说这话的时候,似乎已经看到来年遍地花开娃满地,人丁兴旺的情景了,满脸的红光,眉梢嘴角都带着笑。而里正岁坐着没说话,也看得出满脸的喜气。
  
  杜仲平与杜安很疑惑,王嫂子把准新郎带过来做什么呢?赵八与方胜也很高兴的样子,转眼看到两人一脸的迷糊,就笑着说:“嫂子有什么话还是说明白些好,这两人还迷糊着呢。”
  
  王嫂子就一拍腿:“嗨,瞧我,光顾着高兴了,如今我是求上门来了。”
  
  原来,虽然是庄户人家办喜事,没有大户人家的讲究,可是最起码的下聘迎娶这样的大事还是要操办一下的。本来这样的事情最好是有个德高望重,在当地有些威望的人去做,也显得有脸面。可是村里都是后落户在这的,里正今年才三十出头,与姑娘娘家那边的老人家比起来,还是差了点,且姑娘那边人丁兴旺,亲戚众多,这头就不免被比下去了。
  
  这可是今年头一桩婚事,直接影响以后村里娶媳妇的情况。故而众人商议,虽然这边亲戚不多,但是这种时候,村里要都参与进来长长脸才好,免得被周围村子得人瞧扁了,以后不免欺上来。
  
  至于下聘的人,虽说年轻,但是多去几个,数量上弥补一下也好。不免就有人想起来,村里还有个秀才啊,这可是有功名的,若是出面去下聘,分量自然就上来了。
  
  这样的事杜仲平自是满口答应,又说好了办喜事都去帮忙,里正两口子就带着满脸感激的准新郎回去了。
  
  这能代表男方去下聘大抵也是件很有脸面的事,杜安决定要把杜仲平好好拾掇拾掇,不能跌了读书人的面子。
  
  找出新做的青色棉长袍,找出厚底的靴子,再找出压箱底的荷包挂坠等物,再把头发重梳好,杜仲平也能算是个体面秀才的模样了。原本杜安要让杜仲平穿上原有的大毛衣服,只是连赵八都说在乡间太咋眼了,要是让人惦记上就不好了,这才作罢。
  
  换了打扮,杜仲平也找回点读书人的感觉了,这些日子他都要觉得自己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了。
  
  杜仲平这副模样出场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与里正一起去下聘,原本女方家里还有些挑拣的意思,在里正隐约露出这是秀才的话里,杜仲平再配合的摆出点读书人的架势,不但事情顺利进行,再没人说起聘礼太薄之类的话,杜仲平还很受到了一番招待。这也直接导致了以后杜仲平下聘业务的火爆——庄户人家结亲,能有秀才来下聘,说出去都十分有面子。
  
  杜仲平和杜安对这种情况有些吃惊,后来想想也就明白了——这秀才在南方并没有这么少见,这里读书人本就少,有功名的就更少了,大概也是物以稀为贵吧。
  
  杜仲平忙碌的同时,家里几人也没闲着。赵八性格开朗,本来人缘就好,这等喜事自然有人来找他去帮忙。杜安这个外来户,不知道谁传开的说他有手好厨艺,也有人拉他去帮着掌勺。
  
  就连方胜也带着穿成个红包样的谨儿赶场子样的去办喜事的人家滚床,讨个好兆头——原本是家里人丁兴旺的小孩最好,只是现在村里也没别的小孩子,家里也体面,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谨儿是唯一能拿红包回来的人,其余的人去帮忙不说,还要拿出些钱去上礼帐。
  
  谨儿好似在众人的夸赞中,在各位大妈小媳妇的爱抚中,找回了小孩子被人喜欢的感觉,变得活泼了很多,连搂着大人脖子撒娇都会了。这大概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到了正式娶亲的日子,杜仲平的业务则更多了。这里的风俗,上午招待女方的娘家人,女方家人在正午之前赶回去,而下午再摆席招待婆家的亲戚,实际上就是村里来贺喜的人。
  
  上午娘家人来的时候杜仲平被拉去当陪客,务必要让人觉得受到重视,很有面子——听说可是出现过娘家人不满意,婚礼当天又把新娘子带回去的囧事;下午是婆家人摆席,他要先当账房先生上礼帐,最后才和主持大局的里正,帮忙的赵八、杜安及带着谨儿吉祥物的方胜等坐最后一席,好好的被主家招待一回。
  
  俗话说,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果然,进入腊月之前,村里接二连三的办喜事,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