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种田记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铿锵种田记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俗话说,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果然,进入腊月之前,村里接二连三的办喜事,很是忙碌了一阵,如今连谨儿对于去滚床业务都十分纯熟了,没事时在家里也会时不时的滚一回,惹得众人好笑。
  
  谨儿也很得了些红纸包着的铜板,杜仲平趁机教了他数数,现在谨儿每天都要把铜板拿出来数一回。短短的手指点着铜板,一板一眼数钱的谨儿总会惹得人狠狠的亲上两口。
  
  这样几家喜事办下来,杜家在村里很是受到欢迎。如今走到哪里都有人打招呼,偶尔去买些豆腐之类的,还能得到额外的照顾——豆腐块比别人的都大,有时候还能搭碗豆浆或是豆腐脑,不过这是指明给谨儿的,卖豆腐的大嫂通常这样说:“给你家娃娃当零嘴吧。”
  
  众人只能感慨果然红包似的娃娃最招人喜爱了。
   

第八章 。。。 
 
 
  或许是村里接连办的喜事惊动了周围的村落,那些村子像是才发现自己的周围还有这么一个富裕的地方。也或许是打仗的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周围的人已经不再那么惧怕这些当过兵,手上染过血的人,愿意睁开眼面对这些人已经在自己身边安家落户的现实。又或者是发现这里的人也要娶媳妇,走亲戚,并不是穷凶极恶的。总之,离得近的一些村子开始有人挑些自家做的器具等物来村里叫卖。
  
  大概是觉得这里人比较大方,各式的货郎越来越多了,贩卖的货物也从开始的小东西发展到从鸡蛋菜蔬到粮油柴炭,从各色针线到头花脂粉,从自家织的土布到已经做好的荷包鞋垫。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大的方便了村里还为数众多的单身汉。
  
  村边的两家也受益良多,且不说两家都没有会做针线的,如今再也不用去求人,几个铜板下来缝缝补补的事情就有人做好了。就是村里卖豆腐的大嫂也被众多货郎刺激着了,如今每天早上做好了豆腐就套上驴车,走街串巷的提供上门服务,产品也发展到有白豆腐、冻豆腐、油豆腐、豆腐脑等各式品种,造福了村中众人。
  
  这几天每天早上杜安都熬好大碗的卤子,专等大嫂上门卖豆腐脑,连早饭都懒得做。赵八感叹,与杜家做了邻居后,口福不少,人也懒了不少。就连谨儿现在听到叫卖声后都能像模像样的学两句,讨巧装乖的让杜仲平给他买各式小玩意儿,各种小零嘴。
  
  及至到了冬至的时候,杜安已经成功的买到了一大块羊肉,解决了羊汤的问题——要知道,整个青牛村并没有一户养羊的。
  
  杜安为在这里过的第一个冬至节颇费了一番脑筋,南方冬至要吃汤圆,取其团圆之意,而北方讲究吃水饺,说是三九天不冻耳朵。思来想去,两种情况都应该顾到,只好去问其他几人的意见。
  
  方胜赵八都是北方人,甜软的汤圆当个零嘴吃颇好,当正餐就很吃不消。杜仲平正施施然的端详着刚画完的“九九消寒图”,听得问话,愣了一下,半天问了一句:“家里有糯米吗?”
  
  杜安立即不用纠结了,果然没有糯米,一边暗暗提醒自己下次进城一定记得买,一边转身去剁肉馅包饺子。
  
  当天,杜仲平画了三幅消寒图,一副挂在自家,一副挂在赵八家,还有一副送去了里正家。里正家出来进去的人多,看到了不免赞两句,里正觉得很有面子,送了大块的羊肉做回礼。杜仲平不由得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至于里正家有没有笔墨去填就没人去细究了。
  
  是以,晚饭的时候杜家不但有羊肉饺子吃,还有熬得乳白色鲜美的羊汤喝。杜安说,他还冻了一块羊肉在外面,留着以后吃。
  
  晚饭后,赵八捧着吃饱的肚子狠狠夸了一回杜安,到底是有手艺的人,做出来的羊肉并没什么膻味,只有鲜香。杜安只略笑笑,谦虚的表示不算什么。
  
  冬至过后,杜家的餐桌日益丰富起来,杜安使出十八般武艺,将些萝卜、白菜、豆腐等常见物件做出各种花样。每日下午就开始吊起特意买的砂锅开始炖汤,只将几人补得红光满面。
  
  杜仲平倒是惯了的,每年冬天都有这么一回。赵八最先受不了了,杜安却说:“冬至进补,明春打虎。夏补三伏,冬补三九。这些天吃得好了,一年都不易生病。我只做些温和的食补,并没用大补之物,并不碍事的。”照旧每人一碗汤灌下去。
  
  其实除了赵八,其他几人都挺受用的。杜家三口今年刚来,都觉得冷得很,又干得很。方胜则是以前受过伤,伤了元气,虽说养了一阵,可是这里并不讲究这个,也就是胡乱补了一回,一入冬,照旧手脚冰凉的。如今几天汤汤水水的吃下去,几人都是好了很多。只有赵八,还是方胜看赵八被补得过于红光满面,与杜安讲了,杜安才放过他。
  
  其实两家也不是顿顿在一起吃,原来只是过节或是哪家做了好的就叫在一起吃一顿,只是杜安感激二人照顾,炖汤的时候时时给二人带上一碗。
  
  方胜也推辞过,只架不住杜安说不过一碗水的事罢了。等到后来,赵八见方胜手脚有了热乎气,确实有效,还特意来谢了杜安一回不提。
  
  杜安实在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冬日的菜蔬只那么几样,他又预备了黄豆绿豆发了豆芽。将大蒜摆的整齐的放在盘子里,放上点水,搁在暖和地方,几天发出蒜苗来,又好看,又能吃。白面搁油炒了,做成油茶面,里面加上炒好的花生芝麻,饿了时候冲一碗,香甜又顶饿。花钱从别人手里收了蜂蜜,将秋天摘的山楂去胡渍了,酸甜酸甜的开胃,正好管小孩子不爱吃饭。还有那梨子,果然放的熟了,又香又甜,每天吃一个,去燥又解干。
  
  赵八近日对杜安真是赞不绝口,他早有心给方胜好好补补,只是却不知如何下手。大补的东西只知道人参,可是那东西实在太贵,且方胜也不许,说什么虚不受补的话。
  
  如今看杜安并不多花多少钱,各种平常的东西稍稍弄一弄,就变了样子,引得几个人都爱吃,实在让人佩服。有心要学学,只是却不是那块材料,没有那么细的心思。干脆就自己淘弄了东西来,求着杜安做了也是一样的。故此,几人越发的有口福。
  
  杜仲平对杜安却是有些愧疚的,当初在杜家,手里并不宽裕,那么多人眼皮底下,就是有钱也不敢用。杜安不知费了多少心思才学了这些,将自己与谨儿照顾的妥妥帖帖,自己却没能好好护住他,眼看着他被人下绊子被罚却毫无办法,只能恨自己无力。可能他离了自己会过得更好,可是他却不离不弃一直跟着自己来到北方。如今自己实在不敢想象没了他日子该如何过。
  
  还有谨儿。当初兄嫂先后离世,抛下小小的谨儿,自己多怕养不活他。小小的孩子丁点大就知道不吵不闹,让人心疼。好在如今已经离了那个地方,三人自成一家,可以自在度日,这里虽然没有南方的繁华,却自有一股淳朴自在。在这里过了几个月,几个人都慢慢舒展开了,再无杜家时的憋屈。
  
  果然是来对了地方呢。
  ——————————————————————————————————————————
  里正是个痛快的人,见到村里小贩越来越多,干脆在进入腊月后,把他们都聚到村中的空地去,形成了个小小的集市。
  
  而杜仲平则惊讶的发现,在各种零碎的小东西、小零食里,他上次进城换回来的铜钱居然已经花了块一半了。只出不进不是长远之计,虽然他还有钱,但那钱是要留给谨儿以后娶媳妇用的。他立志要把钱挣回来,只是想来想去却没什么拿的出手的。
  
  杜安腊八这天熬了香香的腊八粥,张罗着给每人喝一碗。当地的俗话“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据说喝了腊八粥就会把下巴粘起来,不怕冻掉,虽是俗话,但是天确实越来越冷了。
  
  好在他们之前挑了一个晴好的天气,又去了趟城里,买了足够的用品,估计够用到开春去。而村里有了个小集市,买些应时的东西也不费劲了。是以,他今天才能凑够几种干果熬了粥。
  
  杜仲平看杜安熬了腊八粥,猛然想起,如今进了腊月就离年进了,家家户户都要备年货的。自己别的拿不出手,写点对联福字的出去卖,没准是方圆几里的独一份儿呢,肯定卖得好。谁还不图个吉利呢?
  
  只是杜仲平兴兴头头的说了自己的打算,杜安却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拿些读书人的大道理狠狠说了他一回,不外乎是些君子不行商贾事等等,就连赵八方胜都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末了,杜安很镇定的吩咐杜仲平写一副寓意好的对子,几张福字预备着,他自己则装了些粥一起给里正送去。
  
  从里正家回来后,杜安就把杜仲平体面的行头叫他穿上,屋里收拾收拾,将蒜苗充当水仙摆在书桌上,在书桌上摆上笔墨纸砚,就叫杜仲平拿着书本做用功状。谨儿则托给赵八方胜带回家去照看,屋里只留下自己照看。
  
  过了没多久,果然就有人提着东西,裁了红纸来求杜仲平给写副对子。杜仲平心里暗乐,面上却不显,嘴里似模似样的邹两句,那人就觉得好,杜仲平就落笔写了。
  
  杜安铺纸磨墨手脚十分利索,将杜仲平读书人的架势十足的衬起来。那人连连道谢,就把带的东西留下来,杜安与他推辞几回推不掉,只好收了。
  
  过后几天,来求对子的人越发多了,不但是本村的人来求,就连外村的也有人来。杜安东西收的手软,虽然不是钱,却比钱还实惠些。
  
  几人大为惊奇,趁着晚饭的时候请教杜安。杜安先把杜仲平鄙视了一番:“既做了秀才,就要有个读书人的样子。亏你想得出,卖对子与行商贾之事何异?”
  
  杜仲平虽然被损了却不生气,急着追问。杜安接着道:“你的心思却是不错,咱们自来了就是花钱,并没有进账,能有些收入贴补家用自然是好的,可是也不能丢了你秀才的体面。你不想想,若是没了秀才的体面,谁还把你半大孩子放在眼里?自然要想办法把事儿办的又漂亮又实惠才好。”
  
  杜安喝口水接着说:“里正最爱把你送的东西给人看,觉得体面。他家来来往往的人又多,自然就传出去了。对子不比你上回送的消寒图,家家都要贴的,自然就有人求上门来。大年根底下的,难道有谁还好意思空手来不成?如此,面子也有了,实惠也得了,岂不是好?”
  
  几人听得瞠目结舌,杜仲平深深的惭愧了,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一节呢,杜安果然有做奸商的潜质啊。
  
  等到小年之前,杜安已经收到白面若干,麦子若干,花生、榛子等干果若干,鸡蛋若干,农家自制腊肉若干??????
  
  很好,再买几样,年货就齐了。
  
  与此同时,杜仲平身价倍涨,已经成为青牛村各家向外村人吹嘘的本钱了。
  
  而杜安则好像就此露出本性。他与赵八合伙,用别人送来的麦子,做起了麦芽糖:先挑好麦子,洗净,用温水泡了一天,在捞出来放好,经常用温水淋一淋,两三天的功夫,就已经长处半寸多长的芽了。赵八贡献出饱满的苞米粒,粗粗磨成碎粒,泡了半天又上锅蒸。晾凉之后把麦芽剁碎,拌在一起,装在口袋里发酵。最后,赵八狠狠卖了把力气,把汁子挤出来,杜安架锅熬了一回就好了。
  
  杜仲平略尝了尝,甜中带着股清香,味道十分不错。虽没有以前吃的蔗糖甜,却也不错了,浅浅的褐色看着挺有食欲。方胜与赵八以前没什么机会吃糖,毕竟北边不长甘蔗,家里也不富裕,顶多院子里种点甜秆,夏天的时候解解馋罢了。对这糖最表示欢迎的自然是谨儿了,甚至谨儿已经表示愿意晚上跟着杜安睡了——以前他都是要和爹爹一起睡的。
  
  看着做出的糖味道不错,杜安与赵八又多做了些,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加工——将花生炒熟,趁着糖还是糖浆的时候加进去,搅匀,赵八再拿刀趁热切片,做成了花生糖。除了自家留些,其余的由赵八拿到集市上去卖,借着小年祭灶的机会,家家都要买些糖甜甜嘴,很是赚了一笔。
   

第九章 。。。 
 
 
  庄户人家过年自然不用像大户人家从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不过,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
  
  村中的集市越来越热闹了,不仅仅是村里人去那买东西,连外村人也来办年货。还有些人将自家养的鸡鸭等家禽带过来卖,杜家就已经买了三只肥鸡了。
  
  两家早就说好了要一起过年,只是祭祖分开罢了。因为杜家今年刚入住,第一年不能空着房子过年,故此商定了就在杜家过。
  
  这两家,一家是原来大家子里勾心斗角,自保还来不及,没心思好好过年,另一家是前两年刚从战场下来,没那个心力张罗。再者说,两个人再怎么过也不免冷冷清清。如今多了几个人,特别是还有个小孩子,一下子就觉得热闹起来了。几个人都有心要好好过个年,也就费心办起了年货。
  
  杜家头一年在这边祭祖,是要稍微隆重一些的,故此,杜安与赵八找了李二哥帮忙,买了一口猪,一头羊,只待二十六杀年猪。
  
  而村里其他人家,或是一家或是两家合买,过了二十三,陆陆续续开始杀猪了。
  
  当地的习惯,杀了年猪就要请要好的人家来吃一顿杀猪菜的,有的人家自己吃不了一头猪,也有借着机会卖出去点儿的。因为杜仲平现在有些声望,免不了请他去吃一回。而今年娶亲那几家,更是将两家几个人都叫上了。
  
  杜安杜仲平以前并没吃过杀猪菜,不免好奇的多关注了一下,也是学习一下的意思——他家杀猪排到二十六,到时自然是要还席的。
  
  这边的杀猪菜主要是用自家积的酸菜,切得细细的丝,加上大块的五花肉,就是肥些也无妨,放到锅里炖。那边就灌血肠——将猪肠子洗的干干净净的,把接下来的猪血稍稍兑点水加少少的盐,灌进去,两头用线绑好,放到炖菜的锅里去煮。这就是主菜了。
  
  另外还有猪心、猪肝、猪肺及各式肉菜。等的酸菜炖的好了,肥肉里的油已经化在汤里,将大块的肉捞出来,切片。还有血肠也捞出来切片——这就要极好的刀工,外面的肠皮有韧性,里面的血又易碎,手艺差一点的就切零碎了。装盘后,配上蒜酱沾着吃,人人都爱的。
  
  几人连吃了几家,菜式都大同小异,心里也就有了底,郑重请了人二十六那天来吃自己的席。
  
  到了二十六那天,因怕吓着谨儿,早早的打发了杜仲平带着谨儿别处去呆半天再回来。杜仲平只得带着谨儿到别人家去晃晃,想来想去只有里正家最熟,一大一小径直走了去。
  
  里正正出门要往他家去,因为杜家一来对他十分敬重,有个大事小情的总不忘了与他打个招呼,且做足了礼数,让他在村里村外的十分有面子,自己有什么事情求到那杜小秀才头上,人家也并不摆些酸文假醋的臭架子,一说就应,并不为难。
  
  就说村里几个臭小子娶亲,杜家可是全家上阵,大人小孩儿跟着忙了几天,没有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